近日,環保部首次定期曝光嚴重超標排放國控污染源“黑名單”引發關注。
此前,環保組織早在十年前推出了“中國污染地圖”,將污染企業的排污數據、劣跡公之于眾,發動公眾參與監督,希望借此遏制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
十年后,官方將其獲取的更精確、完善的污染數據中嚴重超標的部分予以曝光,與民間行動遙相呼應,并明確表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發動公眾參與監督企業守法。環保部門認識到環境污染治理不能單打獨斗,要調動各方力量,特別是公眾和媒體的力量,這無疑是中國環境治理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
新環保法施行一年半來,從“督企”向“督政”轉變是一大特色。但治理污染終究要解決污染源的問題。因此“督政”的同時,仍然堅持“督企”,把環境治理落到解決污染源超標排放問題上,是實現經濟發展轉型、生態環境改善的必由之路。
5月30日,具體負責這一工作的環保部環境監察局排污收費管理處處長楊子江接受澎湃新聞獨家專訪,詳解此次曝光污企“黑名單”的臺前幕后。
對污染企業“定點清除,不能有漏網之魚”
5月20日,環保部首次基于在線數據,按季度對外公布了嚴重超標排放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共涉及19省(區)的95家企業。這些企業中,不乏中石油、華電、中石化等央企下屬企業。
根據環保部2016年1月8日發布的《關于定期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標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的通知》(下稱《通知》),說明5月20日公布的這些企業“每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有效日均數據”超標率都在80%以上。
“信息公開的目的是什么”,5月30日,楊子江在他的辦公室里邊說邊隨手翻開辦公桌上的一本《環保法》解讀本指給澎湃新聞記者看:第53條“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第55條,“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要加大信息公開,讓所有的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陽光下,讓每一個人成為污染排放的監督者。這次公開嚴重超標國控企業名單正是落實《環保法》的一項具體行動。
楊子江透露,這份“黑名單”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準備,因為是首次基于自動監控數據公布的名單,并且名單一經公布,公眾監督、地方執法等一系列措施將會跟進,楊子江在采訪中表示,“既不能有‘漏網之魚’,也不能誤傷企業,要打的準,要定點清除”。
在對外公布之前,去年底,環保部內部通報了一份2015年第四季度的嚴重超標排放“黑名單”。為保證這份名單“打得準”,環保部用了十多年做基礎性工作,建立了中國最大的物聯網——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去年環保部連續公布15起企業在線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例,嚴打數據造假,目前企業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的傳輸率和有效率已基本保持在90%以上。
黑名單“點燃”公眾監督熱情
目前,環保部門有兩套系統用來加強污染源監管,一套是源自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這套系統的目前有相對完善的法規和標準,用來保障其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礎上,環保部門可用來進行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核查和排污收費等工作;另一套是企業自行監測,其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由企業自己負責。目前,山東、河北等已經向公眾公布了自動監控數據平臺,公眾看到的數據和環保部門看到的數據是一致的;而在其他省份,公眾目前只能看到企業自行監測數據。
上述“黑名單”的發布點燃了環保組織的監督熱情。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推動污染源環境信息公開,2006年后推出民間版“中國污染地圖”,可實時查看污染源排放數據,此次環保部公布2016年一季度“黑名單”后,他們在第一時間,對名單上涉及各企業的“污染源自行監測信息”公開情況進行比對。
他們對比后發現,有9家企業在自行監測平臺上公開的實時排污數據“未超標或超標率很低”,與環保部所發布的第一季度超標名單嚴重不符。另有22家污染源未向公眾實時公開在線監測數據,涉嫌違反相關信息公開要求。
“新環保法已明確企業要進行環境信息公開,但目前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渠道、方式不統一,環保部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正在建立統一的企業信息公開平臺,這樣公眾、環保組織在查起來就方便了。”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