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數量增加和人口的增多,城市垃圾也以急劇增長。據統計,每年的生產垃圾達到了1.5億噸,平均以9%/年的速度增長,其中未經過處理的垃圾已有70億噸,占我國土地總數的8.3%。預計在未來的20年里,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將占據85%的陸地,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存在嚴重的垃圾污染問題
根據我國采取垃圾處理的“三化“的原則,相繼出現了大批的垃圾處理廠。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堆肥、填埋和焚燒三種,其中填埋是我國的主要處理方式。垃圾填埋所產生的垃圾滲濾液的水質復雜,不但對水體會產生嚴重的污染,同時會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危害人類。針對垃圾滲濾液對人類以及環境的危害,為了防止生活垃圾填埋造成的二次污染,各個國家針對本國國情分別制定的垃圾滲濾液排放標準,用來解決滲濾液排放問題。
其中,1997年7月由我國環境保護局和國家技術監督局共同頒布《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1997)。針對我國對于環境的重視程度加深,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國家環保局根據我國國情再次從新制定出《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該標準已于2008年7月1日實施。
垃圾滲濾液是指垃圾在填埋堆放過程中,由于厭氧發酵、有機物分解、降水的淋溶和沖刷、地表水和地下水得浸泡等原因,產生多種代謝物質和水分,形成了含高濃度懸浮物和高濃度有機或無機成分的液體,垃圾滲濾液的主要來源是:
(1)填埋場內自然降水;
(2)垃圾本身含水;
(3)微生物厭氧分解水。
垃圾滲濾液的組成成分比較復雜,根據填埋時間的不同,垃圾滲濾液各種物質的含量也有較大差異。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建設衛生填埋場,建設滲濾液處理廠的時間更晚一些
目前主要的處理垃圾滲濾液的技術主要分為三大方面:物理化學處理技術、生物處理技術及土地處理技術。
垃圾滲濾液相關規范及排放標準
1.1填埋廢物的入場要求
下列廢物可以直接進入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處置:
(1)由環境衛生機構收集或者自行收集的混合生活垃圾,以及企事業單位產生的辦公廢物;
(2)生活垃圾焚燒爐渣(不包括焚燒飛灰);
(3)生活垃圾堆肥處理產生的固態殘余物;
(4)服裝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其他城市生活服務行業產生的性質與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1.2《醫療廢物分類目錄》中的感染性廢物經過下列方式處理后,可以進入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處置
(1)按照HJ/T228要求進行破碎毀形和化學消毒處理,并滿足消毒效果檢驗指標;
(2)按照HJ/T229要求進行破碎毀形和微波消毒處理,并滿足消毒效果檢驗指標;
(3)按照HJ/T276要求進行破碎毀形和高溫蒸汽處理,并滿足處理效果檢驗指標;
(4)醫療廢物焚燒處置后的殘渣的入場標準按照第1.3條執行。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