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目前非法轉移傾倒工業廢酸、含重金屬污泥等危險廢物案件逐年增多,并呈現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城市向農村跨區域、規模化、團伙化轉移趨勢。其中,河北近年來查處的非法轉移處置危廢案件中,七成以上為跨區域傾倒。
不少網民認為,異地非法傾倒危廢頻頻發生,給事發地帶來重大生態隱患,暴露出責任企業的危廢處理觀念落后、逐利需求強勁以及源頭監管不力等問題。為此,需加強源頭監管和全過程監管,完善跨界轉移管理制度,并在地方產業規劃中,配套建設相關后續循環處理產業。
非法傾倒肆無忌憚
基層反映,目前異地傾倒案件頻發主要原因是具備處置資質企業處理費用昂貴,是非法處置費用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一些案件中,利用罐車傾倒廢物的費用一噸才200元,一些違法企業受利益驅使鋌而走險。生產、轉運、傾倒等環環相扣,形成牟取私利的黑色產業鏈。
網民“劉晨”認為,危險廢物監管難度很大,主要原因有四點:一是處置周期較長,環節眾多,增加了監管難度。二是各部門尚未形成合力。三是監管水平難以體現。危險廢物治理的成效難以體現在環境質量上,考評缺乏依據。四是社會監督能力不足。
聯合執法嚴厲追責
不少網民建議,防止危廢非法傾倒,應嚴把兩個“關口”:企業自身層面,加大事后追責力度,要進行經濟處罰,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政府監管層面,應加強源頭監管和全過程監管,建立環保、交通、安監、公安等部門聯合監管執法機制,明確危險廢物跨界轉移審批管理中的分工和責任,從制度層面減少廢物轉移和傾倒環境違法行為發生。
網民“李波聽雨”表示,指望政府監管力量時時守望“漫山遍野”的污染“游擊隊”,不切實際。公眾參與監督不可缺少,必須支持地方環保組織的成長和壯大。
網民“hbzhan”也認為,政府應該向群眾大力宣傳環保知識,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使非法企業無機可乘。在群眾監督的基礎上,通過建立群策群防機制來補充政府監督管理的盲點,徹底打消不法企業的僥幸心理,鏟斷危險廢物傾倒鏈。
“跨區域傾倒廢物案件頻發,根源在于污染產業和后續的循環處理產業沒有銜接。”網民“朱從利”說,不少地方污染產業集中、單項污染量大,而后續產業跟不上、處理能力有限,建議政府重視產業鏈建設,將當地污染性支柱產業和后續處理產業配套起來。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