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航天科工慣性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慣性)自主研發的小口徑陀螺連續測斜儀在江漢油田順利通過客戶驗收。這是陀螺測斜儀在我國首次實現小井眼全連續測量,該產品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套可以實現自主尋北、連續測量的小口徑陀螺測斜儀,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代表了國內陀螺測斜領域的最高水平。
隨著我國陸上油田進入開發中后期,小井眼鉆井及老井側鉆等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航天慣性的陀螺連續測斜技術雖處于國內領先,但是一直受限于傳感器尺寸,無法滿足小井眼測量的需要。而國內可用于小井眼測量的陀螺測斜儀只能進行點測量,測量井眼軌跡耗時長,所測資料的完整度有限。
一邊是我國能源開采的迫切需要,一邊是國外小直徑陀螺連續測斜儀關鍵技術的壟斷。“啟動小口徑陀螺測斜儀的研制工作!”2015年初,航天慣性經過慎重考慮,做出了這個重要決定。
對于進入石油裝備制造業30多年,自主研發出連續測斜儀、無線隨鉆測斜系統、陀螺測斜儀等產品,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的“老字號”企業來說,研制小口徑陀螺測斜儀豈不是手到擒來?
答案并非如此。航天三院慣性公司總工程師岳步江詳細解釋了其中的難度,小口徑陀螺連續測斜儀是一種先進的井深軌跡參數連續測量系統,具有精度高、使用可靠、裝配簡單、應用范圍廣等特點。與現有產品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產品外形尺寸的小型化上——外徑由Φ89mm縮減至Φ48mm。這種縮減所帶來的一系列技術難題中,核心傳感器技術首屈一指。
憑借在慣性技術領域厚重的積淀,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陀螺傳感器的技術進步為產品的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保證傳感器數據高可靠度、高精度采集的同時,33所成功實現了傳感器的小型化。此次研制工作的成功,也進一步支撐了航天慣性“一軸兩翼”的研發格局,“一軸”為旋轉導向系統,“兩翼”為隨鉆陀螺測量系統和高溫無線隨鉆測斜系統。如今,有了小口徑陀螺測斜儀這把“金剛鉆”,航天慣性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新的“瓷器活”。
近年來,我國環保形勢日趨嚴峻,對以天然氣及頁巖氣為代表的非常規清潔能源的需求非常迫切。目前國內同類產品均無法在水平井和大斜度井進行相關作業,而航天慣性研制的小口徑陀螺測斜儀可以用于水平井測量。航天慣性今后將積極尋求相關市場機會,進一步拓展該產品應用范圍。
(原標題:我國研制成功小口徑陀螺測斜儀)
標簽:小口徑陀螺測斜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