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寨卡病毒病、黃熱病等嚴重傳染病疫情來勢洶洶,頻頻突襲國門安全屏障。嚴峻的全球疫情形勢下,現有防控設施設備、防控措施是否還存在風險和漏洞?這是深圳檢驗檢疫人一次次不斷拷問自己的問題。
知屋漏者在宇下。到口岸、下基層,看現場、聊現狀,挖隱情、找風險,從深圳檢驗檢疫局領導到機關處室,再到分支機構,該局多級聯動、充分調研,發現作為口岸現場攔截疑似病例主要技術支撐的紅外體溫監測系統,存在測溫精度低、無效報警多、攔截不方便等諸多不足,已不能滿足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亟須改進。
看明了問題,就有了方向。“將人工智能領域新興的視覺智能技術和紅外測溫技術深度融合,研發一套跨代的紅外測溫設備。”深圳局獨具慧眼,早早瞄準了這一課題。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局正式與在人臉智能識別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深圳云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研發“基于視覺智能技術的紅外體溫監測系統”,在深圳灣口岸進行測試及試運行。同時,該項目的設計方案受到廣東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認可,獲得廣東省科研立項資助。
打造精準“眼”
在人潮涌動的深圳灣口岸,檢驗檢疫工作人員小李和他的同事目光如炬,緊盯著過關人群,仔細巡查是否有來自重點疫區的旅客。“叮叮!”兩聲報警聲突然響起,屏幕上彈出一張標識出人臉的報警截圖,小李迅速將該旅客攔截。“用了新的體溫監測設備,再沒有了頻繁的攜帶物報警干擾,我能更好地開展醫學巡查了。”長期在口岸一線工作的小李感慨道。
深圳局牽頭研發的基于智能視覺技術的全新紅外體溫監測系統在深圳灣口岸上線試運行一個月來,取得了可喜的收獲,諸多接地氣的功能令現場很多“老衛檢”眼前一亮,交口稱贊。
精準測溫。通過對報警圖像的實時人臉檢測分析,自動區分人臉報警和攜帶物報警,并鎖定人臉、精準測溫,對攜帶物報警只留報警截圖,不再出現溫度光標和報警聲音提示,實現口岸日均報警量從300次急劇降低至30次,監測資源合理分配,醫學巡查、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質量明顯提高。
精準攔截。采用時間校準和空間校準雙重校準技術,有效解決了紅外邊緣區域圖像中高溫點和可見光圖像位置不匹配問題,工作人員可略過紅外圖像,直接通過觀察可見光視頻準確發現報警旅客。“一旦報警,就會有明顯紅框標出攔截目標,還有截圖彈窗和聲音提示。”該局工作人員介紹,“如果旅客持續報警,系統還能持續人臉跟蹤,漏警風險大大降低。”
精準巡查。“現在醫學巡查不再只是靠雙眼、憑經驗了,這雙‘智慧眼’可依據防控工作需要,預警來自不同國別、具有特定體貌特征的旅客。”工作人員介紹道。系統還可根據工作需要設置多種布控數據庫,如帶口罩旅客、多次檢測發熱旅客,都能第一時間進行預警。
科技發力,精準監測,深圳局在提高保障國門非傳統安全能力的道路上不斷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又一次實現質的飛躍。
瞄準質量“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檢驗檢疫工作而言,信息化不但能推動業務發展、引導業務變革,還對業務運作和工作質量管理起著重要的支撐、規范、統一的作用。在精準監測同時,深圳局探索將紅外測溫系統與智慧衛生檢疫系統無縫對接,打通檢疫查驗全流程電子化的最后一公里。
兩系統對接后,人臉有效報警圖片遠程傳輸、遠程查看,不但提高了值班科長對現場警情處置的管控能力,同時實現各級領導、業務處室甚至質檢總局均可隨時掌握口岸一線動態,便于工作質量的遠程監督和管理。此外,所有人臉有效報警實時傳輸至智慧衛生檢疫系統數據庫,一旦15分鐘沒有體溫復測信息,系統自動發出漏警提示,提醒工作人員及時啟動追蹤預案,工作質量監督進一步實時化、自動化。
為推動工作更加靈活、科學,深圳局還配套開發移動執法APP,工作人員可離臺查看報警圖片,不但解決了口岸擁堵、多人同時報警不易攔截的難題,而且在追蹤漏警旅客時,可實時查看報警截圖,快速尋找并攔截目標。同時,研發紅外測溫參數自動調整模式,采用多傳感器實時采集溫度、濕度等環境數據,動態調整測溫參數,提升測溫準確性。
“智慧眼”“質量心”,新理念引領當下,新標桿驅動未來,深圳局衛生檢疫工作在以信息化推動業務發展及質量提升的智慧之路上,永不停步。
(原標題:監測“智慧眼”成就衛生檢疫“質量心”)
標簽:智能視覺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