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大并購、野蠻人、海外投資……已有越來越多的環保行業從這些“錢”味十足的詞匯中感到了環保產業資本時代的洶涌氣息。北控德國EEW超過百億的天價并購投資還歷歷在目,在2月的并購分析文章中,筆者曾指出,北控25億歐元籌資背后的恐怖融資能力是這場并購大戰最值得關注的看點和獲勝的關鍵。的確,在環保產業市場做大、熱錢遍地、參與者激增的背景下,企業的財技——即投融資能力作為區分企業層級(class)的標準,遠比資產規模的區別要有說服力得多。正巧,包括新三板企業在內的絕大部分環保上市公司最新(2015)年報已經公布,就讓我們從這些上市公司過去一年的投融資數據出發,以從粗到細從大到小的視角,一窺環保產業資本時代的真實景象。(說明:本文研究的統計樣本包括68家A股、H股及249家新三板,共計317家環保上市公司,基本把絕大部分國內環保公眾公司包含在內)
1整體情況
筆者以現金流量表中的投資現金流出和融資現金流出作為反映投融資體量情況的主要指標。2015年317家環保上市公司融資和投資額分別是1767和837億元,較2014年同比增長高達37%和54%。在行業整體營收和增長數據并不十分理想的2015年,投融資金額取得如此可觀的增長,可以說資本時代到來的說法一點也不夸張。
2各領域情況
將上市公司投融資數據按行業領域梳理出來,得到上圖。可以看出,投融資金額增長的主要來源依然是環保產業占比最重的水污染治理和固廢處理兩個領域。尤其是固廢領域,由于2015年垃圾焚燒廠快速建設,以及電子廢棄物拆解處理、危廢處理等細分子領域投資并購活動高度活躍,固廢處理企業在投融資方面都較2014年有著70-80%的大幅增長。此外,環境監測企業在2015年也實施了相當可觀的收購(尤其是海外收購),因而也都取得了超過100%的資金增長率。讓人有些意外的是,概念大熱的環境修復企業投資和融資活動并未有明顯增長,可見在政策體系和行業規范還未成熟的2015年,該領域的資金依然顯得有些遲疑。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