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發達國家城市水系統經歷了“供水城市”(Water Supply City),“下水道城市”(Sewered City),“排水城市”(Drained City),“水道城市”(WaterwaysCity),“水循環城市”(Water Cycle City),“水敏感城市”(Water Sensitive City)等多個階段的歷史變遷過程,已進入整體可持續的狀態。而我國當前則正處于高速經濟增長和快速城市化進程造成的水危機邊緣,各地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洪水內澇頻發,問題十分突出。雖然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共識,但由于受沉沒成本、既得利益、經濟結構等鎖定機制影響,變遷并不容易。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生態水文課題組在研究員徐憲立的帶領下,以經濟發達而水問題突出的浙江省義烏市為例,基于社會水文學理論,構建了多層次視角(Multi-Level Perspective)分析框架。識別了包括社會、經濟(工業和農業)、管理、基礎設施和自然水循環過程等子系統,分析了其相互作用和反饋機制,以及來自景觀層次(Landscape)的因素,如高層政治以及環境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如圖)。研究表明,義烏市社會-水文系統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包括實行“河長制”等水管理責任制、對城鄉水系統進行多層面的規劃、工業的轉型升級和園區化、農業的集中化和畜禽面源污染治理,以及包括境外引水、水庫、污水處理廠和相應管網、河道整治和濕地公園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義烏市水環境已呈現初步好轉跡象。該項研究有助于深刻認識中國快速城市化地區正在發生的水系統變遷過程,促進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并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
上述研究成果以Fighting against water crisis in China—A glimpse of water regime shift at county level 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雜志。該研究得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義烏市“五水共治”等項目的資助。
標簽:社會—水文系統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