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從安徽合肥市暨廬陽區首個地震應急疏散演練月啟動儀式上獲悉,“十三五”期間,合肥將在高層建筑設立80個強震動觀測臺,更靈敏地觀測地震的發生。預計到2020年,合肥有望實現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災害的能力。
防震減災工作任務艱巨
合肥市地處郯廬斷裂帶南段,是全國11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城市之一。合肥市地震局局長王世保介紹,合肥歷史上曾發生三次5級左右地震,面對復雜的震情形勢,對照中國地震局提出的“到2020年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災害的目標”,防震減災工作任務艱巨。為此,《合肥防震減災條例(草案)》去年出臺,抗震設防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
按照相關規定,合肥市應建立覆蓋全市行政區域的地震監測網絡和強震動預警系統。水庫大壩、100米以上的高層建(構)筑物、1000米以上的隧道、特大橋梁、廣播電視發射塔及其他重大建設工程應當按照規定設置強震動監測設施。
此外,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大型商場、公共娛樂場所、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提高一檔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優先進行改造或抗震加固。王世保介紹,目前合肥中小學校的改造加固工程借助校安改造工程實施,已經全部完成。
據悉, 預計到2020年,合肥有望實現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災害的能力。屆時,合肥的地震速報能力將縮短到6至8分鐘,對鄰區地震速報能力達到12分鐘以內。有感地震或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在24小時至48小時內,能對后續地震實現早期判定。此外,“十三五”期間,合肥市的城區將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報網,10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
將設立80個強震動觀測臺
做好地震群測群防工作,關鍵是抓好基層。目前,合肥市共建立地震信息監測站86座,每座監測站下面又分設2至3個監測點,遍及全市各鄉鎮,實現了地震監測全覆蓋。觀動物行為、測水位漲落、查地表異情。據介紹,地震監測站主要建立在漁場、水井、動物聚集區。
“未來將依托高層建筑物等設立80個強震動觀測臺,進行強震動預警。”王世保介紹,目前的地震監測站臺主要選擇較為安靜偏遠的地方,市區因為車流量大,噪音大,環境復雜,對監測結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設點較少。記者了解到,目前老城區只有三里街設置了一個地震監測點,“選擇在三里街的一個老舊廠區內設點,保留了其中一個廢舊水井進行水位監測。”
(原標題:合肥將建80個強震動觀測臺)
標簽:地震監測系統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