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處理方法是一種介于好氧和厭氧處理法之間的方法,和其它工藝組合可以降低處理成本提高處理效率。從機理上講,水解和酸化是厭氧消化過程的兩個階段,但不同的工藝水解酸化的處理目的不同。
問題1:
目前的水解酸化池老是出水攜帶很多懸浮物,給曝氣池帶來很大的負擔,通過排泥不見明顯的效果,1、水解池不是有截留懸浮物的能力么?在這里表現不出來。。這個酸化池以前只是偶爾進泥,沒有排過泥,現在取池子底部污泥根本不沉降,加入絮凝劑清水在下泥反而漂浮在上,我想問一下:2、是不是長期不排泥導致酸化池內污泥性質變化?3、一邊從二沉池回流污泥入水解酸化池一邊排放酸化池的污泥能解決出水渾濁的難題么?
回答:
1、沒有任何必要去將二沉池污泥回流到水解池的,否則問題會更加嚴重。
2、建議對策:1)盡量減少進入水解池的SS,2)減低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時間。
問題2:
水解酸化階段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哪類?對溶解氧的要求?PS:希望大家都來討論。我在學校的時候就聽說水解酸化如何如何好,但是至今沒有看見一篇文章專門論述水解酸化是如何起到改善后續處理的效率的?
回答:
1、在一套生化系統前再增加一套(不論設么形式的),都會降低后續生化系統的壓力的,至少改善出水水質,就如傳統活性污泥法前可以增加生物濾池,來降低沖擊負荷一樣。同理,增加水解池于好氧池前段,自然也有此等功效。水解池在水解時,高分子可水解為小分子有機物,利于后段再降解,大家都知道的。
2、另外,有些SS成分,同樣會因為水解作用而變得更加細小,也就是說流入好氧池的顆粒物質粒徑可以變小,這是非常有利于在一定污泥齡情況下及時降解有機物,避免在好氧池過渡堆積的。氧控制的話盡量做到微氧狀態,完全缺氧不太可能的。
問題3:
問題:設計水質為:COD10000,BOD4000,SS400,PH3~5,設計水量為:3000方/天主要工藝為:制藥廢水→調節池→中和吸附池→水解酸化池→初沉池→深井曝氣池→二沉池→接觸氧化池→終沉池→排放(部分中水處理回用)因為厭氧菌培養比較慢,所以調試初水解酸化池培養的是好氧菌。
回答:
1、作為第一道生化池,會處在高負荷的最前線。由于你的設計是水解酸化池,可能存在曝氣不足,由于負荷高,污泥增長快,最后受制于曝氣不足,污泥會解體,并發生缺氧,所以在老化及曝氣不足情況下會出現你所說的,污泥發黑,氣泡上浮夾泥的現象。
2、建議還是恢復池體水解池的功效為好。
問題4:
水解酸化池出水COD高于進水是不應該屬于正常現象,難降解物質經過水解發酵轉化成了可講解物質。我們系統為水解酸化+接觸氧化池,因為是工業園區廢水,水質比較雜;COD在1000左右氨氮有200左右....很難調試,也沒投加碳源。COD出水穩定在300左右。最近改用生活污水調試,出水COD突然升高,不知道是不是水解酸化的原因呢?
回答:
出水高于進水,理論上是不會的,但是,水解池內的污泥本身是高有機物質,如果泥水分離不徹底,或者負荷波動導致吸附的有機物析出,也會導致出水有機物指標升高的。
標簽:污水處理 水解 酸化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