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出“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邀請函”,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正式啟動。這一次的學科評估和第三次學科評估相比,有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希望引入A類期刊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導致這個剛剛出臺的變化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應用就被叫停了。
其實,哪里有評估,哪里就有爭議。比如于1986年開始的英國官方的高等教育科研評估,盡管已經有了30年的歷史,卻也一直在爭議中進行著。對英國科研評估的爭議大到最終連名字都改變了,從一開始的“科研評價體系”變成了現在的“卓越研究框架”。新的“卓越研究框架”在2006年就提出來了,并經過7年多的不斷研究、討論與試測后,在2013年開始正式替換原有的“科研評價體系”。在“卓越研究框架”替代“科研評價體系”過程中,一些改革做法和目前我國學科評估“A類期刊”出臺又被叫停一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復。
現在,“卓越研究框架”已經正式運作,評估結果也出來了,如果查找相關的新聞評論與學術論文,可以發現依然有很多著名學術機構、學術大師站出來批評“卓越研究框架”的改革措施。比如“上帝粒子”之父、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彼得·希格斯就炮轟了“卓越研究框架”。
如何更好地評估科研成果的質量,一直是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這個評估方異常關注的焦點問題。在第三輪評估時,評估學術論文的質量,主要是看進入某個索引文獻數據庫的論文及其他引量。而在第四輪評估時,希望引入A類期刊,也是不同學科的很多學科專家共同提出的改進建議之一。遺憾的是,這項改進建議剛一出臺還沒有實質實施,就被緊急取消,詳情可參見2016年5月6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發出的《關于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補充事項的函》。上述行為一方面可以說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是從善如流,另一方面這么急促的反復也的確讓該中心略顯狼狽。
在這里,我想簡單介紹一下英國官方科研評估從“科研評價體系”到“卓越研究框架”轉換的兩個小插曲,希望有助于我國學科評估或者類似科研評估的發展與完善。
其一,與“科研評價體系”相比,“卓越研究框架”的一大變化是引入文獻計量指標。一開始“卓越研究框架”是希望完全將原先的論文同行評議變為純粹的文獻計量,從而減少評估工作,縮減評估機構,節省評估花費,當然也希望減少同行評議帶來的爭議。2007年11月,英國科研評估的主辦方針對這一改革動向進行了第一次咨詢會,提出要使用文獻計量取代專家評估,并將此作為“卓越研究框架”的主要評估指標。然后,在2008—2009年,對文獻指標的使用進行了試點試驗,并將試點試驗的報告對外公布;報告最終認為由于不同學科的代表性不一樣,文獻計量方法在目前尚未成熟到足以全面推廣。根據試點試驗結果,2009年11月,主辦方又進行了第二次的咨詢會,最終確定了在被評估單位提交的代表性學術成果基礎上,采取專家評議為主、以文獻計量分析為輔的方案。
其二,為了引導高等教育機構在科研過程中注重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和促進,“卓越研究框架”提出需要對科研的社會影響力進行評估,并提出了“影響”指標體系。2010年,主辦方針對“影響”評估進行了試點試驗。經過一系列的研討與試驗,2011年3月,主辦方最終決定了對科研的“影響”進行評估、并且確定了如何對科研的“影響”進行評估??紤]到試點試驗的結果,主辦方在最終的實際實施過程中將“影響”的比重由原先設定的25%下調為20%。
可見,英國官方對高等教育機構的科研評價是一個嚴謹而持續的過程,主辦方在過程中不斷對評估進行反思與完善,每一個大改革都是經過多方研討與試點試驗的驗證后才最終予以實施的。從“科研評價體系”到“卓越研究框架”,無論是對科研社會“影響”的評估,還是文獻計量法的引入,每個大變動都需要多次研討會、咨詢會、試點試驗以及向公眾發布報告、收集意見后修改完善,才最終落實。
因此,我國的相關評估應該向英國的科研評估制度學習,邀請多方參與評估改革,并將整個過程透明化處理,謹慎小心地不斷完善評估制度;而且還要建立起評估結果的反饋機制,及時準確地將評估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差反饋給評估組織者,以便讓評估組織者更好推進評估技術的修正和完善。(李鋒亮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標簽:科研評估制度改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