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縱觀傳統環保行業的發展歷程,如何在新時代的推動下,實現資本戰略的順利轉型?環保資本如何發展?如何在環保產業現有的商業模式中,擁抱資本、獲得融資?
環保行業的特點
環保是應用學科
技術壁壘相對不高,主要是解決實際的問題,環保從業者專業背景比較廣泛。
環保產業的商業模式
有B2B、B2G和B2C,B2B和B2G為主流環保方向。從商業模式看付費主體的不同其區別就會很大,比如做市政污水處理和做工業污水處理差別就很大,政府主導的PPP投資項目,基本上沒有工程可做;企業B2B做輕資產模式,基本上做EPC。
由政府主導的政策導向的行業
不用擔心細分沒有市場,政策就是市場,一個政策的出臺就是千億萬億個市場,這種是典型的自上而下、一輪又一輪、階段性、并發性的市場。周期性強,“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都凸顯了環保領域中都具有很強的周期性。標準的對市場的影響,提標改造、超低排放等,隨著標準的提高又激增了市場的發展。
環保行業的碎片化
目前中國的環保企業特別多,其中大型企業并不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尤其是長期地方壟斷的市場以及關系性的市場,造成各地都有自己自留地的環保企業,行業集中度特別低。
環保產業的發展
環保行業大約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早期在1994年,由標志性的事件“淮河污染導致下游地區飲水困難“打響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和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成為環保發展的第一個節點,各地紛紛成立了環保公司。
第二個節點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后,全國發行國債,其中有幾百個億投資環保,建設了大量的污水處理場,垃圾處理廠等基礎設施,由政府出錢進行環境治理,掀起了環保的第一次浪潮企業進入了野蠻生長時期。
隨后環保產業發展一直緩慢直到2002年再次掀起第二次浪潮,政府進行公共設施的市場化改革以及事業單位的市場化改制,極大地推動了環保產業市場化的發展。BOT開始出現,全國出現了新的建設高潮,民營和市場資本開始進入環保市場,圍繞經濟發展去開始了一大批的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到2005年進行十一五規劃時,政府開始重視環保治理指標,COD和SO2成為了剛性的、約束性的、強制性的指標,出臺了脫硫電價補貼的政策,一夜之間出現了幾百家脫硫公司,指標的約束帶動了大量電廠脫硫脫硝的工程和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2008年金融危機再次襲來,中國出臺四萬億救市政策,其中有兩三千億用于節能環保,使得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市政建設再次加快,并向城鎮延伸。
十二五規劃出臺后,節能環保被列為戰略新型產業第一位,年復合增長率快速提高,其中污水處理設施仍是環保主流細分領域。
“十三五”規劃對環保產業的將會更加重視,隨著公眾的環境意識覺醒,”環保法“的實施、中國經濟進入下行階段。經濟下行說明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時間周期已過,現進入第二個階段。為了保經濟發展政府以服務和投資為抓手,投入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高鐵、路橋建設周期已過,環保產業成為支柱備受重視,因此環保生態成為了地方政府、各級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基礎設施的建設以PPP形式進行招標,項目對投資人的要求越來越,環保市場涌入了資本雄厚的“野蠻人“。隨著市場的變化,很多市政領域的中小環保企業無法按照之前的模式生存下去,所以現在環保進入了一個”變局時代”。
隨著環保法的實行、標準的提高、反腐力度的加強,真的環保時代開啟,“技術派”的企業春天來到,“將就”的時代結束步入到治理效果時代。現在小而美的企業可以存活的環境,擁有先進技術解決能力會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14、15年環保進入了資本追逐的時代。從資本市場來看,環保行業是公共基礎設施的一個領域,未來始終離不開重資產,最終會形成兩頭分化的趨勢。一頭是規模較大的區域性的重資產集團,對于B2G業務更有機會承接;另一頭是輕資產小而美,幫重資產集團做配套服務。無論是做重資產還是小而美,定要不忘初心,精準定位。
標簽:環保產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