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應用了高階煤層氣開發技術體系的樊莊區塊現場實驗井樊71平2井,4月18日在較高流壓下,日產氣超4000立方米,每米采氣指數達到7.8立方米,與這個區塊前期水平井采氣指數相比顯著提升。這是華北油田高階煤層氣開發技術體系在現場應用后,效果明顯的一個有力佐證。目前,這項技術體系處國內外領先水平。
山西煤層氣資源量超過10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三分之一。盡管資源豐富,但開發難度巨大,開發效果不盡如人意。國外煤層氣的開發主要以中低階煤為主,具有滲透性好、含氣量低、易開采、易控制的特性,且國外對于中低階煤開采經驗豐富、技術成熟,而山西煤層氣資源屬于高階煤層氣,呈現的是“兩低一高”的特性,即低滲透性、低壓、高變質程度,開采難度遠遠超過中低階煤。開采初期,華北油田在國內沒有經驗和成熟技術的情況下,借鑒和引進國外中低階煤開采技術,導致了引進技術的“水土不服”。不配套的鑰匙,自然無法打開高階煤有效開采的大門。
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更沒有規律可遵循,要想找到高階煤開采之道,科研人員只能在探索中前行。近兩年來,他們圍繞高階煤的特點開展研究,從成藏機理到富集區優選,再到高產區優選,以及開發優化設計等不斷攻關,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適合于高階煤特點的開發技術體系。
其中,從高階煤層氣成藏理論認識出發,提出了“同生、互補、共存”成藏地質認識,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富集區優選技術體系;從高階煤儲層固流耦合控產機理出發,提出高階煤層氣裂縫、地應力、流動性三個要素控制煤層氣產量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建立高產區優選技術體系;從高階煤層氣開采機理研究出發,在煤層氣解吸、擴散和滲流特征及影響因素室內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高階煤開采機理認識,建立了開發優化技術體系。
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已經開發的區塊,科研人員根據技術體系進行了系統分類評價,對每個區域地質條件提出了適合的技術調整措施;對新建產能,應用技術體系對評價選區方案進行了優化,目前正陸續進入現場實施。
2015年科研人員還選擇了鄭莊、樊莊一些區域做先導試驗,全程以技術體系為指導,部署了23口水平井試驗井,目前早期投產的部分井已初步見到效果,多口井日產氣均超3000立方米,展現出良好的開發潛力。
標簽:華北油田技術體系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