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及可再生能源的飛速發展,對高容量電池的需求日益迫切,新型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系統的開發受到高度關注。鋰硫電池具有很高的理論比容量(1675 mAh g-1)和能量密度(2600Wh kg-1),同時由于硫單質具有儲量豐富、價格低廉等諸多優點,被視為最有發展前景的下一代高能量電化學儲能系統之一。然而基于多電子反應的鋰硫電池,其反應復雜性決定了在充放電過程中,會形成可溶于電解液的多硫中間產物,產生“穿梭效應”,造成不可逆容量損失,同時由于硫的導電性差,導致了硫正極的循環壽命短、容量衰減快等技術瓶頸。
碳材料具有優異的導電性、豐富的孔結構和極高的化學穩定性,因此發展碳/硫復合電極材料被認為是提高鋰硫電池性能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多數研究工作中報導的碳/硫復合電極中,硫的面密度比較低(小于2 mg cm-2),從而導致碳/硫復合電極較低的面容量,甚至低于商用鋰離子電池4.0 mAh cm-2的水平,嚴重制約了鋰硫電池的實用化進程。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以天然棉花為前驅體,經過高溫碳化,制備出具有高導電性的三維空心碳纖維泡沫,然后將硫/多壁碳納米管/炭黑納米團簇填充在纖維空隙間,獲得了硫的面密度最高可達21.2 mg cm-2的三維空心碳纖維泡沫硫正極。該碳/硫復合電極可提供兼具短程和長程的多級導電網絡,從而實現較高的硫利用率。同時該工作提出了抑制“穿梭效應”的一個新思路:利用空心碳纖維泡沫對電解液超高的吸液率,使其在吸收電解液的同時,也將溶于電解液的多硫化物限制在正極區域,阻止了多硫化物向負極的擴散,從而有效抑制了“穿梭效應”,保證了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因此,硫面密度為21.2 mg cm-2的復合電極,具有高達23.32 mAh cm-2的初始面容量,在循環150次之后,可實現70%的容量保持率。該工作不僅展示了以天然物質為原料制備高導電性碳材料的方法,并提出了抑制鋰硫電池“穿梭效應”的新思路,為開發高性能高面容量的鋰硫電池開辟了新的途徑。
相關論文發表于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506014)。
三維空心碳纖維泡沫照片,三維空心碳纖維泡沫與硫/多壁碳納米管/炭黑納米團簇形成的復合結構SEM和XRM分析、示意圖及其電化學性能
標簽:三維空心碳纖維泡沫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