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實現智能電表全覆蓋,前線換表人員辛苦,后方計量人員也不容易。4月19日,筆者走進河南焦作武陟縣供電公司計量專業班,了解智能表更換背后的那些人和事。
一新帶倆老日均收發1500塊表
智能表收發倉庫位于武陟縣公司機關院內。走進倉庫,筆者看到東墻處碼放了6排半人多高的單相智能表,屋內顯得有些空曠。
“公司北邊修路運送電表的大貨車進不來,新配送的電表存放在城外一個供電所。上午發完這些表,下午就搬那邊了。”計量專業專責馬瑞解釋說。“要是就這點工作量,也不用這倆老大哥來當幫手了。”
三個人負責今年17.5萬塊智能表的接收、發放和舊電表回收,工作量是去年近三倍。
在現場,馬國平、楊俊生和供電所領表人員將碼放的電表裝進搬運箱,馬瑞用條碼槍逐一掃描電表上的條描錄入電腦,核對條碼數與所發電表數量一致才能出庫。
“今年的勞動成果都在這14個盒子里。”馬瑞指著手邊的一摞藍色檔案盒笑著說道。檔案盒存放的是供電所電表領取發放手續,逐一查看發現最多一天發放5289塊表,有20多頁紙。在馬瑞電腦上的發放統計表顯示,截止4月17日,共接收電表55381塊,發放48201塊。粗略算下,除去節假和周休日,平均每天收發近1500塊電表,工作量確實不小。
下午剛上班,筆者又來到計量專業班電能表校驗室,看到整箱的電表堆放在過道兩側,有7層高、5米多長。“這些是今年第一批到貨的三相智能電表,一共3000塊,6月底前1.2萬塊全部更換完成。”計量專業班專責郝丹丹介紹說。“單相表是省公司校驗后配送,三相表需要自己檢定。”
在三相表校驗室,南墻邊柜子上放滿了拆箱后待檢的電表,北邊三個校驗臺燈光不停的閃動。“東側校驗臺掛的是群眾送檢的電表,中間和西側校驗臺是這次要更換的智能表。”郝丹丹和王艷、程利明負責三相表校驗,她們簡單介紹了工作情況。
“三相智能表檢定數據多,校驗一架至少3個多小時。早上提前半小時上班,下午幾乎都是7點后下班,一天才能校出三架表。”話語間,讓人感受到程利明心里的著急。“這么多電表,不加班根本干不完。”
一架表是計量專業俗語,意思是校驗臺完成一次電表校驗。中間校驗臺是24表位,西側臺是6表位,按照每天校驗三架90塊表計算,12000塊電表需要134個工作日,難怪程利明會著急。
下午3時35分,第二架電表校驗完成。筆者上前體驗了下,電表份量不輕,大約有5斤重,將中間校驗臺上的24塊表拆卸再掛上新表,胳膊就有點酸痛。
一切準備就序,王艷接通校驗臺電源,郝丹丹配合用掃碼槍將電表表碼錄入系統,測試校驗臺與電表間通訊、采集是否正常,對連接不良的電表重新壓掛調整后,校驗開始按照預設程序自動檢驗。
雖說電表是自動檢驗,但他們還是閑不下來,郝丹丹隔一段時間就要查看校驗數據是否正常。“校驗內容中僅基本誤差一項就有56條參數,一塊電表連接讀取不正常整個臺的電表校驗就都停了,根本離不開人。”
同時,王艷和程利明用推車將待檢區電表運送至校驗臺,拆掉表尾保護蓋,松開接線端子上的三個連片,為下次校驗做準備。一塊電表松動8顆螺絲,用的是電動工具,可王艷卻左右手來回輪替,偶爾還要用手撐著腰。王艷從1989年參加工作還沒離開過計量班,長年重復性的工作讓她落下了頸腰疼的毛病。這幾天腰痛有些加重,但工作忙、人員少,容不得她歇息。
標簽:智能電表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