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4年財金76號文、發改投2724號文頒布以來,公私合作的PPP模式在中國掀起熱潮,在土地財政出現“拐點”之際,其作為緩解債務壓力的重要工具,為各地方政府的發展帶去了新的期待。截至2016年1月31日,納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庫的共有6997個項目,總投資需求為81322億元。然而有人質疑,這其實是一種虛假的繁榮,是剃頭挑子一頭熱。那么,這八萬億的盛宴簽約情況到底如何?落地的項目呈現出怎樣的特點?面臨著怎樣的困境?
基建、國企簽約熱度高
由于財政部、發改委、各省市都曾公開發布過PPP項目庫,為了統一口徑,并具有典型意義,我們選取財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項目(206個)作為樣本進行調查研究。
華中地區簽約率最高
在這206個PPP示范項目庫中,我們跟蹤到完成簽約的項目共有66個,占總數的32.03%。根據落地項目分布省市的對比分析發現,項目簽約率最高的是華中地區,共有17個,占比為25.76%;西南地區次之,共15個,占比22.73%;排第三的是華東地區,共13個,占比19.7%。而簽約率最低的是東北地區,只有2個,占比3.03%。也就是說,全國各區域的PPP項目的落地情況發展極為不平衡。
這與各省市對PPP模式的重視程度有關。像河南省被推薦為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的就有41個,進入簽約流程的項目個數自然會比較大,有13個,相當于東北地區的六倍以上。并且,國家經濟政策指向、城市發展熱度以及對外開放程度對項目的落地情況也會產生影響:首先,國家關于發展一帶一路、東盟自貿區規劃戰略相關政策的密集出臺,引導越來越多的企業到那里去尋找商機;其次,近年來,沿海發達省市的人力、資金等要素成本逐漸提高,企業們為適應新常態,爭取利潤最大化,紛紛轉戰內陸,富士康就是其中一例,這無疑為這些地區增添新的潛在的社會資本方。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