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城市環衛服務具有明顯的社會公益性,一直以來都由政府承擔保證供給的責任。但是隨著城市化高速發展和污染治理任務的加重,原有的事業供給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1]。各地均不同程度引進了市場競爭的模式,將環境衛生事業的垃圾收集、垃圾中轉運輸、垃圾處理等各個環節交予社會企業實施。一方面,節省了大量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但是,在市場化競爭的過程中,存在著如下問題:
處理企業技術落后;
垃圾收運、轉運、處理處置各個環節銜接不暢;
政府部分監管不到位;
資金缺乏。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環衛事業的市場化仍然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為了解決這一現狀,急需建立一個以市場化為基礎的環衛事業產業化體系,全面發揮環衛事業中各個主體的作用,推動環衛事業的不斷發展。
國內外環衛管理事業現狀
2.1國外環衛事業管理現狀
2.1.1美國紐約
紐約市的固體廢物管理統一由市公共衛生局負責,各私營廢物處理公司起輔助與配合作用。
2.1.2日本東京
垃圾的收集和搬運:一般廢物的收集和運輸由各特區分別展開運營。垃圾的中間處理:東京二十三區清掃事務部負責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大件垃圾的處理以及污水處理。最終處理:各特區負責最終處理場所的選擇,東京的各垃圾處理廠進行統一的管理和處理。
2.1.3英國倫敦
城市的保潔工作責任分別由市議會、住房管理機構、園林機構以及相關的承包人承擔。對于垃圾收運和處理的管理模式是政府特種許可,過程監督,企業實施的形式。
2.1.4法國巴黎
法國垃圾處理的基本模式為:設施公有;以合同形式規定雙方權宜;政府對其擁有監督權;企業擁有開發權;政府保留對價格的干預,以及單方中止合同的權力。
2.1.5其它國家和地區
環衛作業一般由政府參股的股份制企業進行經營。此外,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實施“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國家也在公共部門服務市場化改革方面以“新西蘭模式”著稱。[2,3]
2.2國內環衛事業管理現狀
2.2.1深圳轉換環衛作業經營機制,走市場化道路。深圳在1984年在環衛系統內成立首家清潔服務公司,至1995年又相繼成立了國有、集體、中外合資、私營等類型的專業公司20多家,環衛作業基本打破了行業壟斷。清潔公司在競爭的過程中,也將大量的資金注入環衛市場,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資格局。
標簽:環衛事業產業化體系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