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水指工藝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副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是造成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工業廢水的處理雖然早在19世紀末已經開始,但由于許多工業廢水成分復雜,性質多變,仍有一些技術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工業廢水治理一直是水污染防治鏈條中的薄弱環節。
據相關統計,2014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約為205億噸,同比約減少2%。工業廢水占我國污水排放比例雖然逐步下降,但其排放量依然較大,并且工危害性也高于生活污水。
突破口究竟在哪?今天,點綠網小編就帶你來探討一下:
工業廢水治理問題仍然突出
造紙、化工、紡織、鐵鋼等行業是工業廢水排放的最主要來源,也是廢水處理能力最為集中的領域。2007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達到了前期峰值,之后在國家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以及積極推廣節能減排等政策的作用下,工業廢水排放逐步呈現下降趨勢。
有數據顯示,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在2010年就已達到95.3%,重復利用率在2012年已經達到85.7%。但有報告指出,中國工業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僅為25%,水污染還比較嚴重,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業內人士及專家也曾表示,我國工業廢水實際排放達標率和重復利用率仍然較低。
另有報告指出,我國在十幾多年前就已開始工業廢水的治理,大部分工業企業也都建設了廢水處理設施,但由于違法成本低,監管不到位等原因,很多企業工業廢水處理設施處于非正常運行狀態,無證排污、偷排和超標排放的情況仍然較多。
由于存在工業廢水運營服務體制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統計局限性等問題,有關專家認為工業廢水實際排放達標率可能要遠低于統計數據,治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工業廢水治理政策不斷完善
從2008年開始,我國進入污染物排放標準修訂密集期。有統計顯示,2008-2013年間,包括造紙、化工、紡織、鋼鐵、醫藥、有色等主要排放行業在內的大部分工業行業,共修訂更新或首次發布40多項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吹響了向水污染宣戰的號角。此后,國家一些列的配套政策法規先后落地實施,全國各省市地區也積極響應,出臺地方版“水十條”,工業廢水防治成為全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內容之一。
排污許可證制度是目前我國對排污單位的排污權利進行約束的一種重要制度,它要求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廢水的企業事業單位,應取得排污許可證。2015年8月,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曾表示,要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依法核發許可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國控重點污染源及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的試點地區的核發工作,2017年年底前完成全國核發工作。
嚴格管理工業廢水是有效控制水污染的重要手段。對工業布局,廢水排放標準,廢水治理設施的設計、施工和管理,排水收費和罰款都應有具體的實施條例,分清責任主體,以有法可循,執行有方。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