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科學家宣稱,位于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簡稱LIGO)已成功探測到引力波。消息一經傳出,全球科學界立即引起了轟動,這是世紀性的、革命性的、振奮人心的重大發現,可以類比百年前的人類發現電磁波。這意味著,人類科學研究從電磁波時代進入引力波時代,我們將從全新的探測窗口傾聽宇宙“歌唱”。電磁波的應用與開發產生了無線電通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交流與溝通方式,進一步引發今天的信息革命時代來臨。一旦未來的引力波通訊技術開發成功,可能引導人類進行跨越星際的交流,幫助人類走出地球這一生命的搖籃,向宇宙的深度進軍。
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aserInterferometerGravitationalWaveObservatory—LIGO)是美國建設的大型激光干涉儀,由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負責運行,分別坐落在美國北部的華盛頓州和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南北距離約2000多公里;干涉儀臂長3公里和4公里,呈垂直布置。一旦引力波闖入地球,引發時空震蕩,造成干涉臂距離變動,這將讓干涉儀的干涉條紋變化,依此確定引力波強度。
據推算,本次宣布的引力波直接探測,其信號來自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雙黑洞的合并事件,持續時間約200毫秒,振蕩頻率30—150赫茲。兩個互相纏繞運動的黑洞質量大約相當于30個太陽,它們在最終的毀滅性的碰撞合并時發出引力波爆發,此發現事件的探測時間是2015年9月14日(探測編號GW150914)。
什么是引力波?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R)在1915年提出、于1916年發表,這是關于引力場中物質運動的規律描述,而引力場是控制宇宙萬物的四個基本相互作用之一,有物質就產生引力場。諸如,地球上的蘋果為什么下落?為什么月球圍繞地球、地球圍繞太陽運動?這些就是萬有引力現象的案例。牛頓引力定律只是低速度描述引力場的近似,而愛因斯坦給出更加完美的普適方程,并獲得大量實驗驗證支持;牛頓引力理論無法給出引力波的概念,因為其方程不能提供輻射的解。類比電磁波,有助我們概念的簡化、生動理解引力波的含義。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可以獲得如同電磁場一樣的傳播解,其時空波動的傳播速度是光速,依此愛因斯坦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簡單而形象比喻,電磁波是電磁能量的空間傳播,而引力波是時空引力能量的傳播。不同于電磁波,引力波是物質能量劇烈加速變化引起時空形變的傳播;電磁波的源泉則是電場和磁場的震蕩傳播。但是兩者的傳播速度是一樣的,都是光速,即每秒30萬公里(比較地球月球距離38萬公里)。此外,引力波的震蕩模式(偏振)與電磁波稍有不同。
引力波如何產生?
為什么引力波的探測那么難?
引力波發生在一個巨大的天體突然加速運動,就像當恒星的超新星爆發時,或者當兩個巨大的星體發生碰撞,或者兩個致密星體合并,諸如中子星與黑洞這類星體的碰撞與合并。由于距離遙遠,引力波能量到達地球時的信號非常微弱。現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器檢測的精度相當于,在北京觀測上海的原子運動,其難度可想而知。近100年來,全球科學家一直翹首以待這一宇宙物質的波動光顧地球。然而,尋找世間微弱的奇跡,談何容易,各種大型引力波探測器在世界各地建設,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堪稱之最。引力波能量微弱的原因可以類比電子與質子的相互作用,兩者的電力作用相當于其引力作用的10億倍,所以依此設想的引力波能量微弱。雖然引力波在宇宙到處存在,但是其微弱的能量使得我們難于探測到。
引力波的探測主要有哪些方法?
由于引力波爆發引起時空震蕩,使得物體產生微小抖動,所以引力波觸發微小時空變化。諸如,黑洞合并時釋放出巨大引力波能量,地球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干涉臂被引發微小的震動;雙中子星系統的纏繞運動將釋放引力波,其軌道尺度變小;脈沖星陣列的監測可以反映引力波穿過時的漂移;引力波損失動量可以導致脈沖星轉動速度飽和,等等。對于上述現象的觀測和監測,讓我們判斷引力波的存在證據。1974年,美國天文學家赫爾斯和泰勒,利用阿雷西博30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觀測到雙中子星系統的軌道收縮,雖然每年3厘米的軌道變化,這與愛因斯坦的預言一致。由于他們間接證實引力波存在,于1993年兩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引力波尋覓的征途上,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也不甘落后,他們相繼建設各自的探測器,苦苦等待引力波投來激動的漣漪。依據愛因斯坦理論推算,在幾千光年距離遠的黑洞或中子星合并事件,其引力波強度可以被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測到。
本次引力波發現的可信度有多少?
本次宣稱的引力波發現,是南北距離兩千多公里的兩個激光干涉儀的同步探測結果,但是本人對此有90%以上的可信度。那么,10%的疑慮是什么?其一,在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獲得引力波信號時,歐洲引力波設備VIRGO沒有反應,缺少相應的佐證信息;其二,引力波信號出現時,多個衛星探測器在空間工作,也沒有發現宇宙深處的Gamma射線爆發、X-射線爆發;而地面光學與射電望遠鏡也沒有發現超新星爆發和射電爆發事件。當然,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可以如此反駁說,雙黑洞外圍沒有大量吸積物質運動,其碰撞合并不會產生足夠多的電磁能量爆發。目前,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引力波發現還沒有外部佐證事件,這可能被詬病為孤立的“自證”發現事件。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需要進一步等待新的引力波信號到來,再次證實其發現的可靠性。就此,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的引力波事件。1979年,美國馬里蘭大學物理學家宣稱發現引力波,一時間轟動世界,但是之后的質疑聲音不斷。當時探測引力波使用了鋁錠探測器,其靈敏度較低,現在看來那時很難探測到微弱的引力波信號。兩年前,也曾有人宣稱發現了宇宙引力波,可是后來經過仔細審查,發現其誤差超過了預期。因此,我們還需要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等待未來的再次引力波信號到達,如此才能打消我們的疑慮。
LIGO探測到引力波的意義何在?
引力波的發現將是物理學100年來最大的突破之一。到此,愛因斯坦全部預言獲得驗證,這為廣義相對論畫上完美句號。引力波曾經間接被發現,但是直接探測這還是首次。正如美國科學家所言,引力波的證實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后一個“拼圖”,廣義相對論的其他幾大驗證早就被實驗所證明,包括:水星近日點進動、光線在引力場偏折、引力紅移、雷達回波時間延遲、黑洞、自旋進動。
電磁波動的宇宙背景在上世紀60年代發現,引力波在時空背景波動的發現,將深化我們對宇宙的了解,科學研究進入引力波天文學時代。引力波的發現好比百年前的電磁波發現,這將是世紀重大發現事件,將深遠影響人類未來。回想一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和麥克斯韋提出和創立電磁理論,預言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是電磁偶極子器件震蕩,導致電磁場在空間以光速傳播。德國科學家赫茲首先實現和證實電磁波的發射接收,其后意大利科學家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美國科學家莫爾斯發展了有線電報。今天,我們的手機、廣播電視,全是電磁波通信,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信息交流方式。
引力波通信可以與遙遠的宇宙實施聯絡,而減少干擾;由于電磁波受到大氣層等離子體干擾、太陽風干擾,以及銀河系電荷干擾,所以電磁信號傳輸距離有限。引力波是物質時空的振蕩,傳播速度與電磁波一樣,但是它是物質加速運動造成的時空能量波動,而不是電磁場的波動,所以不受宇宙到處分布的電荷干擾。可以設想,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已經使用引力波通信技術,進行星際通訊傳播信息,可惜地球人類無法接收其信號;而我們的電磁信號即使傳到其他星球,也可能信息失真,這導致我們彼此在茫茫宇宙中互相尋找,不得知己。
現在,太陽系已經走完45億年歷史,太陽壽命只有100億年,因此逃離太陽系是未來人類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人類將與太陽一起在末日的燃燒中終結。假如借助引力波通訊技術,接收高智慧的外星人信息,人類獲得更多宇宙的知識,他們將教會我們如何到宇宙深處找到新的家園,讓我們逃離地球的險惡環境。在21世紀,我們可能“傾聽”到外星人的引力波“歌唱”,或許這引導我們在未來與外星人匯合。找到宇宙深處的“自我”,這或許是人類科學好奇心的原初驅動力,也許是宇宙生命的終極意義吧。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