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只要搜索“PPP模式”,就會發現這個新鮮的詞已經滲入能源、城市建設、公共服務、體育產品等多個領域。那么,PPP模式到底是何法寶,竟讓各行各業如此看重?就讓記者帶您走進它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PPP模式?
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即“公共私營合作制”,是指政府與民營企業,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其本質是以各參與方的“雙贏”或“多贏”為合作理念的現代融資模式。
發展進程
在經濟起步階段,很多國家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是以國家財政支撐為主導。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增多,國家財政顯得“勢單力薄”。上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逐漸放松對國家壟斷經營的基礎設施領域的管制,引進民間資本,建立競爭機制,成為了過去40多年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1992年英國率先提出PPP模式,積極開展公共服務民營化。此后該模式逐步在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多國得到廣泛應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在公路、水務、城市軌道建設等領域進行實踐。目前,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都在大力推廣這一模式。很多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等也開始試水PPP模式,其應用范圍也從軌道交通、供水、污水處理、垃圾回收等領域,擴展到了監獄、學校、醫院、國防和航天領域。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減,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而公共設施和服務亟待改善,財政投入卻捉襟見肘,原先以來的融資平臺和土地財政難以為繼,PPP模式無疑是一場改革“新希望”,各方期待可以破解“融資平臺債務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低、公共領域私人資本進入難”等問題。
經典案例
案例一:英法海峽隧道,橫跨英吉利海峽,連接英倫三島與法國,全長約50公里,是世界第二長的海底隧道,堪稱20世紀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981年,英法兩國首腦宣布英法海峽隧道將由私營部門出資建設經營。1986年經過公開競標,英法政府與英國的海峽隧道集團和法國法蘭西曼徹公司組成的聯合體簽署特許權協議,授權建設經營海峽隧道55年。
項目最初投資預算為60.23億英鎊,其中10.23億為股權資金,由英國的海峽隧道集團和法國法蘭西曼徹公司各出資79%和21%。由海峽隧道集團和法蘭西曼徹公司股東組成的TransMancheLink(TML)聯合體是項目的總承包商,負責施工、安裝、測試等。1986年8月13日,上述兩家公司聯合成立合伙制公司——歐洲隧道公司作為項目運營主體,并與TML簽訂施工合同。隧道于1987年12月15日正式動工,1994年5月6日正式投入運營。
案例二:2004年4月,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政府計劃在墨爾本展覽中心旁邊,建設一個世界級的會議中心,維多利亞州政府通過招標確定由Plenary Group為首的承包聯合體(簡稱“Plenary聯合體”)作為社會資本,負責該項目的開發、設計和建設,并且授予Plenary聯合體長達25年的特許期。
為了提高該項目的可經營性,公私雙方制定了會議中心周邊區域的擴充性商業開發計劃,包括在新墨爾本會展中心附近建設辦公區、住宅區、零售專區以及一個五星級的希爾頓酒店,并翻修碼頭上一艘老帆船,將其貨棚改造成餐廳,從而通過經濟乘數效應顯著增加了項目效益。
小編簡評:
采用PPP并不一定讓政府“更省錢”,國際上判斷一個公共項目是否適合采用PPP,通常都是看其相比傳統模式增加的成本,對公共產品供給效率或公共服務質量的提升是否“物有所值”。因此,不同于一般工程項目中,承包單位與發包單位之間的博弈,PPP項目中的公私雙方在追求項目的價值增值時,可以實現“共贏”、“多贏”局面。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