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為年內開展的營改增設定了任務目標以來,據公開新聞顯示,他曾先后在5個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及了這一話題,而核心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實施營改增后,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然而,去年7月1日環保產業開始實施增值稅新政后,眾多企業普遍的感受卻是稅負不減反增。在過去的300天左右的時間里,環保企業試圖通過全國工商聯政策建議、行業聯合建言、人大常委會專題質詢,以及媒體喊話等方式,向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改委、建設部和環保部等相關部委反映問題。
但是,這些問題在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看來卻并不是普遍現象。樓繼偉認為環保業增值稅新政實施后,總體來看企業并沒有過多地增加負擔。鑒于第三方治理和PPP模式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污水處理企業已經市場化,因此需要增值稅鏈條完整,能夠抵扣,這是環保業必須實施營改增的根本原因。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稅收制度改革,營改增的初衷和結局都是朝著減少企業稅負的方向邁進,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營改增與各行業的磨合似乎才剛剛開始。
“一個巨大的利空”
2015年6月12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印發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財稅[2015]78號)(以下簡稱“78號文”)。文件規定,自2015年7月1日起,要對污水、垃圾、污泥處置勞務和再生水征收增值稅,前三者享受退稅比例70%,再生水退稅50%。
此前,污水、垃圾、污泥處置勞務和再生水一直實行免稅政策,“78號文”的出臺,意味著免稅政策被取消。
文件一出,立刻引發眾多環保企業擔憂。成都市興蓉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光表示,按照增值稅新政計算,他們企業當年的增值稅和所得稅凈增加額將達到2800萬元,“將是一個巨大的利空”。“污水處理一向是保本微利的行業,現在又加上增值稅,一大塊利潤就流掉了。”柏林水務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阿蕾也表示,環保行業要想往前發展,國家應該在政策層面給予支持。
不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專家在接受采訪時則表示,要把“78號文”放在完善增值稅制度,形成增值稅完整抵扣鏈條的大背景下來分析,它有利于促進環保產業的良性循環。如果依然延續免稅政策,企業就不能獲得進項發票進行抵扣,長遠看反而會制約污水處理企業的進一步市場化。
對此,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認為,政策出臺的初衷肯定是支持產業發展,但由于過去污水處理行業的交易結構和收費體系中大部分沒有算入增值稅的環節,使得增值稅新政加大了產業的負擔,打破了產業發展的均衡。
收益率再降2%
“78號文”出臺后,環保產業一直試圖通過各種途徑,建議主管部門對其進行調整。
2015年8月21日,環境商會發布《關于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增值稅政策的建議》,建議針對污水垃圾處理存量項目制定過渡期政策,降低污水垃圾處理增值稅稅率,明確返還時間,退還相關附加收費。同時,還應在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全產業鏈完善營改增政策。
該建議顯示,2014年污水垃圾處理整體收益率一般僅為8%-10%,根據對2014年全國污水處理行業281家規模以上企業的財務分析,有57家出現虧損,占比20%,虧損金額達3.84億元。而實施增值稅新政后,污水垃圾處理行業整體收益率將再下降兩個百分點,意味著在原來微利的基礎上又減少了一部分利潤。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