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市場評述 > 正文

迎接碳交易時代企業要做哪些準備?

作者: 2016年04月18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碳交易是指把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作為一種商品,在固定市場上、不同企業之間進行交易。碳交易從資本層面入手,通過對溫室氣體排放定價使排放權變得稀缺,從而迫使產業轉型。開展碳交易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舉

碳交易是指把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作為一種商品,在固定市場上、不同企業之間進行交易。碳交易從資本層面入手,通過對溫室氣體排放定價使排放權變得稀缺,從而迫使產業轉型。開展碳交易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就企業而言,碳交易制度和交易市場的形成,有助于企業享受因技術革新產生的排放額度結余給自己帶來的經濟收益,從而進一步激發其繼續開展碳減排的積極性。企業作為碳交易市場的交易主體,從碳排放報告與核查到配額清繳和市場交易,全程參與碳交易。限制碳排放固然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全國性碳市場的建立卻給企業帶來更多發展空間。企業不僅可以通過出售多余碳配額獲得收益,還能從碳配額的質押、回購、托管等新興碳金融工具的配合下獲取資金,大大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被納入到碳交易體系,企業必須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碳交易,熟悉碳市場運行規律,有效管理碳資產,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摸清家底,有效管理碳資產。

隨著碳交易試點的穩步推進和統一碳市場建設的提速,中國即將迎來全面的碳約束時代。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排放權已經成為一種頗具金融價值的商品,成為企業繼現金資產、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后又一新型資產——碳資產。在國家統一碳市場運行后,將有更多的企業被納入到控排體系中來,以碳資產為交易標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基于市場機制的碳資產管理理念將受到更多的關注,企業必須對碳資產實行有效管理。

管理的前提是摸清企業、項目、產品的碳排放情況,借助碳排查和碳足跡準確掌握自身排放量。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通過有效管理或使用新能源、低碳設備等手段降低碳排放,積累碳資產,最后通過配額交易或碳金融工具實現資產增值。在市場建立初期,企業應積極應對并逐步建立符合自身的碳資產管理架構,熟悉碳市場政策、交易規則和調整應對策略,從而在碳市場成熟階段自如應對并敏銳抓住機遇,實現碳資產管理盈利。由于大多數企業缺乏碳資產管理的專門人員與經驗,可以將所有與碳排放相關的管理工作(內容包含減排項目開發、碳資產賬戶管理、碳交易委托與執行、低碳項目投融資等)委托給專業咨詢公司,實行碳資產托管,以達到企業碳資產增值的目的。

二是實現低碳管理,設立專門機構。

企業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實行低碳管理模式。在領導層面,企業管理者應結合公司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環境,在評估風險的基礎上制定公司碳管理的總體策略和目標。在組織架構方面,應建立碳排放權交易的專門部門,統一管理碳盤查、交易、履約、碳資產開發等事務。在能力建設方面,應邀請專家針對高層管理人員以及基層技術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培養一批了解碳市場相關政策、掌握碳市場交易規則、能熟練使用碳資產管理相關工具的專門性人才。

企業實行低碳管理不僅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贏得消費者與投資者信賴、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進行國際化經營必須面對的挑戰。企業要積極探索低碳管理機制,采取低碳運營方式,搶占低碳經濟發展先機,力爭成為低碳經濟時代的領跑者。

三是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積累經驗。

通過碳市場交易,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的減排潛力以及減排成本尋找最適合的減排路徑,主動進行產業升級及節能減排,并利用碳金融促進主業的開展。企業要深入了解碳交易機制的原理與規則,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了碳交易機制的原理與規則,才能保證在碳交易市場中獲取利益、規避風險。控制碳排放對企業既是要求也是機遇,企業可以通過參與碳交易實踐積累經驗,盡早了解碳市場的運行機制和相關政策法規,積極參與碳排放的監測、報告和核查,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效。

四是開發碳金融產品,助力自身發展。

為了避免碳資產閑置,企業可以開發碳金融產品,利用碳資產進行融資。典型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包括碳配額抵押、碳債券、碳資產委托管理等。企業通過將碳配額抵押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從而獲得資金用于投資,待到約定的時間后企業償還資金,重新獲得配額。盤活碳資產,解決資金短缺,避免違約風險,是碳金融的主要目的。碳金融產品的推出可以給碳市場的參與主體尤其是控排單位提供多樣化的碳資產金融管理方式,吸引更多的碳配額進入市場,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