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來自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成績單:自2013年起,光伏發電連續3年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截至2015年底,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約4300萬千瓦,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
光伏發電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五”以來,我國光伏發電市場逐步擴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及若干配套措施。在政策暖風下,我國光伏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近年來中國光伏發電快速發展,成為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的一大亮點。”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介紹,我國光伏發電已經形成多元化格局,各種工業廠房屋頂、公共建筑以及千家萬戶居民開展了各種分布式應用,許多地區把光伏與農業、漁業、生態治理相結合,特別是把光伏發電與扶貧相結合,開辟了各種“光伏+”應用新模式。
推動光伏開發,并網消納至關重要。國家電網公司介紹,“十二五”期間公司加快新能源并網和輸送工程建設,新增太陽能發電并網及送出線路3044千米;完善調度支持系統,優化調度運行方式;建立光伏發電功率預測系統和信息監測系統,覆蓋500余座光伏電站,預報精度85%以上;通過省間電網調峰互濟,不斷提高新能源跨省跨區交易規模,促進新能源消納。
在光伏裝機規模擴大的同時,光伏制造產業也在悄然壯大。自2008年起,中國連續8年光伏電池產量居全球首位,累計為全球提供了70%以上的光伏電池產品。
數據顯示,去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約16.5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48%以上,多晶硅自給率超過60%;光伏電池組件產量超過4300萬千瓦,超過全球總產量的70%;在全球光伏電池產量排名前10的企業中,我國占據5席。
“我國光伏產業近年來始終保持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產業全產業鏈均處于領先地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說。
同時,我國光伏產業技術進步明顯加快。梁志鵬介紹,我國光伏電池技術和質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多晶硅生產成本下降到每公斤16美元以下,并能實現四氯化硅閉環工藝,徹底解決了四氯化硅的排放和污染環境的問題;單晶及多晶電池產業化產品轉換效率分別達到19.5%和17.95%,利用各種先進技術和工藝小規模生產的先進電池產品轉換效率已超過20%;光伏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
此外,光伏產業正發力“走出去”。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5年光伏電池及組件出口量達到2500萬千瓦以上,出口額達到144億美元。
標簽:光伏發電裝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