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煤化工項目的日子普遍不好過。個中原委除了國際原油持續暴跌導致產品價格疲軟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一些項目存在的“大馬拉小車”現象,致使產品成本高企,企業因此陷入虧損泥團。
所謂煤化工“大馬拉小車”現象,是指一些煤化工項目規劃建設的產能規模很大,基礎配套設備按規劃已先期建設好,但實際建成投產的主體工程和形成的產能偏小,導致項目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生產成本過高,項目投產即虧。
比如某煤制氣項目規劃的產能是55億立方米,按照分期建設的設計方案,該項目擬分4期建設,每期建設規模為13.3億立方米。由于資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項目開工建設6年多來,截至目前主體裝置僅建成了一期工程13.3億立方米的規模。又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期的產能也只釋放了60%左右。而項目前期投入的征地、動力系統等輔助設施按照全部55億立方米的規模來建設。如此一來,就形成了眼下“大馬拉小車”的現狀。
據筆者觀察,現代煤化工領域上項目“大馬拉小車”的現象較為普遍,損失很大。主要原因大致有3個方面。
第一,片面追求項目規模。在一些企業看來,項目越大效益越好。于是乎,盲目追求所謂“規模效益”的現象就變得十分普遍。比如煤制氣項目,不少企業對20億、40億立方米的規模已看不上眼,動轍以60億、80億甚至120億立方米規模為標準。煤制油項目也從16萬噸發展到數百萬噸級。其它工藝路徑的煤化工項目大都如此。
在一些人看來,似乎項目的規模足夠大,才能產生規模效益。而現實往往并非如此。現代煤化工項目越大,建設過程就越復雜,建設周期越長,財務成本就越高,不可控風險自然也越大;而項目小一些,則相對簡單,建設周期短,投資成本低,成本易于控制。現實的案例也印證了這一點:一家煤化工企業的16萬噸煤制油項目,雖然規模不大,但在去年油價低迷的市場環境下還盈利了4000多萬元;而百萬噸級的煤制油項目,不僅沒有盈利,還出現了一定幅度的虧損。如此看來,現代煤化工不宜片面追求規模效益,切莫以規模大小論英雄。
第二,分期建設理念誤導。業界一些企業上馬現代煤化工項目通常的看法和做法是,設計規模要一步到位,基礎設施要提前建成,建設過程可分期實施。比如煤制氣項目,通常以40億、60、80億立方米/年規模為標配,一次設計到位,分三期或四期建成,每期規模分配為13.3億立方米或20億立方米。
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征地、動力裝置、配套管網及諸多輔助設施均按設計規模一次性建設到位,以適應主體裝置后續建設的需要。但限于資金等因素,主體裝置一般須分期實施。雖然從道理上講,這種設想是科學的,但問題是,由于項目過于龐大,后期建設的未知因素太多,主體裝置全部建成的周期會很長,這樣勢必在項目全部建成之前,企業投資成本會大幅增加,投資風險難以控制。
事實上,我國先期建設的幾家煤制氣企業,在歷經六七年之后,開展分期建設的項目迄今為止沒有一家全部建成,企業效益可想而知。反倒是個別看似規模很小的項目,由于一步建設到位,效益要明顯好于分期建設的大項目。
第三,上項目未量力而行。現實案例表明,一些煤化工項目弄成“大馬拉小車”窘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建設資金跟不上,導致后續的項目無法按計劃實施。比如,雖然項目規劃分多期建設,但由于個別企業在資金不到位、資金籌集不能保證的情況下盲目上馬,結果項目雖勉強建成了一期工程,但終因資金短缺,后面的工程無法繼續實施。
其實,上項目、尤其是上馬現代煤化工這樣資金密集型的項目,企業很難完全靠自有資金建設,必須依靠金融機構貸款的方式籌集,而貸款的前提條件是資金必須到位。但現實中不少企業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就開始建項目,并由此造成融資困難。因此,搞現代煤化工項目一定要堅持“看菜下飯”。否則,項目極易陷入“大馬拉小車”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標簽:煤化工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