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節能環保產業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快速發展卻是在近10年。進入21世紀,我國持續多年的低效率、高消耗的資源消費模式的負外部效應集中顯現,資源環境沖突日益加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節能環保產業獲得重要的發展機遇。但是,由于產業本身具有的部分市場失靈的特征以及產業整體仍處于初級階段,以財稅政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尤其必要。
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有關的財稅政策回顧
本文梳理了國務院、發展改革委員會和財政部歷年頒布的與節能環保產業有關的法規、政策和文件,整理出其中包含的財稅政策,試圖從中找出財稅政策應用于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基本脈絡。
20世紀70年代。在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召開一年后,1973年8月,我國召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節能環保產業在我國就此發端。1979年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該法第六章第三十一條明確提出企業將三廢(廢氣、廢水、廢渣)作為主要原料生產產品,所得可享受減稅、免稅,企業可將盈利所得治理污染和改善環境。這是我國在法律上明確提出通過稅收等手段支持企業進行資源再利用。
20世紀80年代。以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中制定的《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為依據,198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首次將對企事業單位征收的排污費作為環境保護補助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按專項資金管理,該資金“可適當用于補助環境保護部門監測儀器設備的購置”。從預算角度,對節能環保設備投入財政資金。
20世紀90年代。1992年開始實施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國發(1991)73號),指出“國家對再生資源事業仍然實行優惠政策”。優惠政策主要是針對確實有納稅困難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企業給予營業稅減免、三年內所得稅適當減征,再生資源回收、加工企業用回收的廢舊物資生產產品但存在納稅困難的,適當減征產品稅和增值稅。
“十五”期間(2001年~2005年)。自2000年初開始,我國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為加強資源的有效綜合利用,國務院、發改委和財政部在多個文件中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相關領域的財稅扶持政策。
在財政支出方面:對重大節能技術開發、示范和改造項目加大投資力度,給予資金補助或貸款貼息支持,運用排污資金投入污染防治項目。政府節能管理、機構節能改造等費用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稅收優惠政策涉及的產業領域有: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海水淡化、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等節能產品。涉及的稅種有: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消費稅。資源稅與環境稅方面:對以資源量為基礎的礦產資源研究新的補償費征收辦法,對資源稅改革進行初步嘗試。
對城市污水處理費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前者優先提高征收標準,后者則全面開征,作為環境稅改革的突破口,間接推動產業發展。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正式實施,節能產品被納入政府采購目錄,政府采購作為財稅政策重要工具之一在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中開始發揮作用。
“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自2006年,隨著國際社會節能減排的呼聲日益高漲以及國內資源環境矛盾沖突的加劇,我國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的財政與稅收政策明顯增多。財政支持形式更加多樣化,除政府采購外,財政補貼、經濟補償和獎勵等多種形式在財政預算中得以體現。政府采購要優先選擇可回收利用率高的汽車產品、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節能產品;財政補貼通過“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對高效節能產品、節能汽車、高效電機、高效照明等節能環保設備和產品給予大量補貼;財政獎勵資金則主要用于合同能源管理及節能服務業;在財政基本建設投資中,對節能減排重點工程、節能環保項目給予傾斜。
稅收政策更加豐富,優惠范圍進一步擴大。稅收的支持政策表現為正向激勵(鼓勵性稅收)和反向約束(懲罰性稅費)。正向激勵主要體現在:企業所得稅的減免等,對節能環保項目和節能環保專用設備分別給予企業所得稅減免和投資抵免;對企業收入來自于綜合利用資源,生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產品,減計收入;對于企業購置并使用符合《節能節水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的高效節能設備,如高壓電動機、通風機、空氣壓縮機等,投資額享受抵免所得稅優惠,對節能環保服務業的合同能源管理則依據不同情況實行所得稅優惠。增值稅優惠主要是對節能減排設備投資給予進項稅抵扣,對廢舊物資、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節能環保服務業實行優惠政策。營業稅則主要是對節能環保服務業的合同能源管理依情況不同實行優惠。消費稅方面則是對低油耗節能環保型汽車、清潔能源汽車依據其排量不同,采取不同的消費稅稅率,并進一步擴大其稅率差。此外,對節能環保型車船、節能省地環保型建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民用建筑節能項目、先進節能環保技術設備進口等均采取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
標簽:節能環保產業 財稅政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