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青海堿業、昆侖堿業和四川和邦3個廠庫存量合計約30萬噸,全國純堿廠產成品庫存量已超過70萬噸
據理財周報記者統計,主打產品是純堿和燒堿的上市公司有32家。
一個現象是,堿類企業都十分關心房地產行業的興衰。因為玻璃、門窗、地板、管道等建筑材料最初的來源,都離不開純堿或燒堿。實際上,建材行業景氣度與純堿和燒堿的價格關聯度極高。
與此同時,分割堿類產品下游市場的造紙、紡織、金屬冶煉等行業,都在其價格漲跌過程推波助瀾。
純堿與玻璃齊漲跌
“純堿的用途比較集中,40%-50%用來制造玻璃,20%左右是用于造紙、冶煉金屬等。”華泰證券化工研究員吳劍平表示:“玻璃主要運用于房地產和汽車建材,其中房地產領域占絕大多數份額。”
事實上,“房地產行業—玻璃行業—純堿價格”是一條頗為清晰的價格傳導路線。
“現在的玻璃價格已經跌到了多年以來的低點,一些生產線已經被迫停掉了。”天津一家玻璃生產企業的李姓負責人告訴記者,“玻璃價格與房地產在建項目開工率密切相關。”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8月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同比下降6.8%。而上半年,玻璃龍頭企業金晶科技虧損超過1億,洛陽玻璃、耀皮玻璃分別虧損5241萬、3512萬。
至于純堿與玻璃之間,價格傳導更為迅速。
從產地分布情況看,環渤海灣、黃海中北部聚集了山東海化、三友化工、青島堿業等大型制堿企業,而環渤海、山東半島也是國內重要的玻璃產業基地。
玻璃生產企業對區域純堿供應商的高度依賴,形成了純堿價格與玻璃價格出現齊跌共漲的現象。
就在玻璃價格猛跌的今年,處于玻璃上游的純堿也跌到了成本價。相應的,在玻璃價格高漲的2010年,純堿價格迅速翻倍至每噸3000元以上。不過,高企的庫存影響兩者的聯動反應。
據中國玻璃信息網數據,九月下旬全國玻璃均價基本呈現普漲。然而純堿價格依然在下跌,較去年最高時降低了1000元/噸。庫存過高還導致純堿與上游原鹽價格出現“脫節”現象。
“原鹽9成以上是用于制造兩堿,占純堿生產成本的30%左右,也是影響純堿價格的重要因素。”宏源證券一個不愿具名分析師告訴記者。
國海證券今年8月份的一份研報提出,“今年山東海鹽產量同比減少約300萬噸,約占去年全國產量的5%,將對下半年原鹽價格形成正面影響”。事實上,目前原鹽價格波動并不大。
“原鹽和純堿價格不同步是比較特殊的,但這種現象持續了一年左右,這也說明堿過剩的嚴重程度。”上述分析師說。
燒堿和PVC“蹺蹺板”效應將更明顯
相比純堿,燒堿的應用更廣泛,同行競爭激烈,價格波動的幾率也更大。
從產業鏈看,燒堿的下游消費行業主要是造紙、紡織(印染、化纖)、氧化鋁。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氯堿工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造紙行業消費燒堿的比例為25%,紡織行業的消費比例為19%,氧化鋁的消費比例為7%。這些“吃”燒堿主力行業的景氣與否,成為燒堿價格波動的晴雨表。
從單一產品看,氧化鋁無疑與燒堿關系最密切。一噸耗燒堿量約為100-130千克(濃度折百計),而新建項目投產前期填充母液量消耗更大。
“氧化鋁企業裝置的開工直接影響到燒堿企業的出貨、生產。”深圳某券商化工行業分析師說:“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氧化鋁市場時,很多氧化鋁企業不得不停產、減產,使燒堿在該行業的消耗量驟減,價格迅速回落。”
在下游產品“發威”之前,燒堿還時刻受共生產品的價格牽制。
“燒堿是被動型產品,是伴隨著氯的制造而產生。氯堿工業往往以氯定產。”上述宏源證券分析師說:“因為氯無法庫存,而且燒堿還可用純堿來代替。”
實際上,氯價格低廉,真正影響燒堿價格的是以氯為原料制造的聚氯乙烯(下稱“PVC”),這種產品廣泛應用于管材、型材等房地產建材市場。
“從歷史曲線看,PVC和燒堿的產量比較一直很高,PVC產量的最低點,是燒堿產量的最高點。”一個長期跟蹤研究PVC的業內人士表示。
“PVC價格和燒堿價格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兩者屬于“蹺蹺板”的關系,并且PVC價格的變動一般先于燒堿,會有2~4個月左右的提前量,繼而PVC價格的變化才會傳導到燒堿。因為PVC的價格影響因素更多,價格變動敏感性更高。”上述分析師表示。
核心上市公司
全國純堿產能最多的企業是三友化工,年產純堿220萬噸;雙環科技年產純堿180萬噸。近日,年產純堿80萬噸的青島堿業發布公告,預計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1.8億元左右。主營產品為純堿的山東海化同樣預虧,預計今年1-9月凈利潤虧損3.15億元至3.2億元,其中,7-9月虧損1.55億元至1.6億元。公司解釋虧損原因是“公司下游企業開工不足,需求不旺”。
據純堿協會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青海堿業、昆侖堿業和四川和邦3個廠庫存量合計約30萬噸,其他廠家庫存量合計44萬噸,全國純堿廠產成品庫存量已超過70萬噸。
類似的,氯堿行業產品差異很小,基本是市場完全競爭,你死我活現象比較明顯。歷史最悠久的PVC生產企業天原集團去年生產PVC47.77萬噸,燒堿41.32萬噸,分別同比下降8.34%、4.04%。凈利潤同比下滑八成,今年中報虧損1.6億元。同樣主營燒堿和PVC和氯堿化工卻創下自1996年以來的最好業績,年產26萬噸燒堿的新疆天業中報盈利。
“蹺蹺板效應”在內蒙君正公司制造了雙贏。公司年產PVC31.41萬噸,燒堿23.64萬噸,公司稱“堿(包括片堿和液堿)同比價格增幅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PVC平均價格水平下降對營業利潤率的影響。”據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統計,2011年國內燒堿產能達3412萬噸,同比增長12.9%。不過,企業的生產激情似乎未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