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和民企,在給水和污水處理領域,規模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民企要找準自身的定位:根據E20平臺統計,在過去10年中,全國供水企業前13名中,央企的市場份額從39%增長到55%,全國污水企業前13名中,央企的市場份額從71%增長到81%,與此同時,在這兩個細分市場,外企和民企的市場份額在近幾年呈現不斷萎縮的狀態。
最近不斷爆出的工業和民用污水處理領域刷新下線的低價中標案例,基本都是國企在唱主角,水務領域愈發顯現出和垃圾焚燒發電領域類似的趨勢,國企身上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低價壓縮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導致民企的增長潛力愈發困難。所以,目前民企更要找準自身的定位,要在單純的規模,還是技術,在輕資產還是重資產模式前做出選擇。
民企一定要構建自己的護城河,不應該單純在規模方面和國企去拼陣地戰:
民企的優勢在于創新的動力和靈活的激勵機制,這些恰恰是規模龐大的國企,央企難以去模仿的。碧水源依靠特有模式的崛起,開創環保和金科水務在膜技術和組件上的深挖,國禎環保在小流域治理以及劣4類水技術上的突破,都證明,民企需要擁有自身特有的護城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