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纖維素類生物質高效轉化利用技術”項目取得系列進展,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馬隆龍介紹,該項目在邊際土地能源草分子育種與新種質創制、能源草高效制備生物天然氣關鍵技術、木質纖維原料高效預處理技術與工藝設備、射線輻照和嗜熱真菌熱穩定纖維素酶的纖維素降解新技術、生物質水相催化合成生物航空燃油技術、生物質液體燃料的高溫生物煉制技術、生物質先進裂解制取生物燃油、生物質高效催化熱解定向制備燃氣、高效生物質固定床氣化發電等關鍵技術方面進展順利。
承擔項目課題的廣州能源所研究團隊開發出生物質水相催化合成生物航空燃油新技術,成功地將玉米秸稈、高粱稈等農業廢棄物轉化為高品質的生物航空燃油產品,建成國際首套百噸級水相合成生物航空燃油中試示范系統,并實現連續穩定生產,經國家油品檢驗中心檢測,達到航空燃油品質標準,整體技術水平國際領先。承擔研究能源草高效厭氧發酵制備生物天然氣的團隊,以雜交狼尾草等能源植物為原料,集成優化了預處理、兩級厭氧發酵制氣、生物燃氣提質和發酵剩余物綜合利用四大模塊的工藝技術和設備,形成了“能源草種植→厭氧發酵→產品(生物天然氣、有機肥)”整個產業鏈的中試平臺,通過工程的運行、調整和優化,為我國能源植物制備生物天然氣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纖維素類生物質高效轉化利用技術”項目為農林廢棄物高效綜合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