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由復雜技術派系組成的華電科工是華電集團在環保領域的一張王牌。在國企和民企的圍剿之下,這張王牌還能夠大殺四方嗎?
縱觀五大發電集團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往往能發現一個核心環保企業的成長身影。
與此同時,這些核心企業也在各個集團母公司的支持下迅速發展,逐漸成長為我國電力環保產業的“領頭羊”。
華電科工,便是其中一只“頭羊”。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研發
“中國華電下屬的華電科工集團環保分公司和水處理公司,在火電大氣污染治理和廢污水處理方面均具有實力,并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同時,華電科研總院、國電南自和華電科工集團下屬的華電電科院也在環保領域方面的科技創新方面開展了相應的工作。”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科技環保部環保處處長舒澤萍對《能源》記者說。
華電科工,全稱中國華電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前身“華電工程”,是中國華電科工產業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平臺,前身可追溯至國家電力公司電力機械局、水電部機械制造局。作為華電科工四大業務板塊之一的環保業務,環保分公司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環保分公司最早于2002年運營,2012年底正式成立。起初做灰渣廢固業務,2003年脫硫業務多了起來,便改名為脫硫分公司。隨著大氣污染治理進程的加速,2006~2007年公司開始接觸大量的脫硝業務。到了2014年下半年,公司便著手涉足超低排放、粉塵治理。”華電科工環境保護分公司(以下簡稱“華電環保”)副總經理、黨副書記李葦林向《能源》記者介紹。
2002年上半年,國內脫硫市場逐漸活躍。華電科工首次嘗試與國外環保公司進行項目合作,第一家是日本三菱重工。此后,華電環保先后與法國阿爾斯通、日本川崎重工、美國馬蘇萊公司(原GE環保部)合作承擔了多個脫硫項目。
“經過近十年的調研摸索和項目實踐,綜合考慮國內脫硫市場的實際需求和國際技術現狀,我們最終確定了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技術這一技術路線,并于2003年11月從美國馬蘇萊公司引進。”李葦林對《能源》記者說。
據《能源》記者了解,當前國內市場90%的脫硫技術都來源于國外,且大多走的引進、消化、再吸收之路。從2003到2013,將濕法脫硫這一技術引進化為己用,華電不僅僅是個個例,更是全行業的縮影。
“技術轉讓的過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許多外商對核心技術都有著強烈的控制意識,他們只是轉讓應用性技術,而把多年積累的經驗系數和核心數據都隱含在加密后的數據庫中。這樣一來,我們在引進技術后,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李葦林說。“因此,突破這一瓶頸,將其轉化為自身核心的技術至關重要。”
據悉,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技術,是世界上應用最多,技術成熟、應用可靠和裝置可用率最高的一種脫硫工藝,適應各種含硫量煤種和各種功率的機組,單塔處理煙氣量對應的機組容量已達到1000MW。國內外市場占有率達85%以上,是我國電力行業重點發展的煙氣脫硫技術。
“我國與國外的國情并不相同。與美國使用的優質煤種相比,我國大多電廠主要使用的煤炭灰分大、硫份高且入爐煤種多變。因此,為使這項技術真正在國內落地,科研團隊付出了無法想象的艱辛。雙塔雙循環技術就是我們創新和科研攻關的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專利技術。”此項技術的優勢在于,在吸收塔內布置DLH(導流環),起到煙氣導流的作用,還能使沿壁留下的漿液重新網塔中心區域匯聚,增加了煙氣與漿液的接觸,使得吸收塔在較低的液氣比時,也能得到高的脫硫效率,同時降低系統電耗。此外通過雙PH值控制,更近一步降低液氣比以及提高石膏品質。
與工藝技術相對復雜的脫硫技術不同的是,脫硝系統相對簡單。
2005年4月,華電環保開始進行煙氣脫硝技術的調研工作,先后與丹麥托普索、日本日立、中國臺灣中鼎、德國斯坦福米勒、奧地利能源、美國巴威、日本三菱等十余家公司進行了接洽。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