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現在對基因主要是解讀準確度、時間、價格、成本,現在我們唯一的競爭國家是美國,我們唯一的競爭對手是我們長期曾經的合作伙伴。”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的演講中,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說道。
如何獲得健康長壽應該是現代人最關注的話題,生命醫學領域正在逐漸崛起,基因科學正帶領著下一輪技術創新,人類正從信息時代走向生命經濟時代,在這種更加穩健、超前的模式中,國產技術對比洋技術并不落后。
目前,華大業務主要涉及大規模平臺、基礎研究、精準農業和精準醫學。在醫學方面,華大的基因測序技術已經在多家醫療機構使用。全基因組檢測人數超過10萬例,占全球總數30%。出生缺陷以及先天性耳聾方面的檢查人數均超過了100萬例。
華大目前與包括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西醫院在內的醫院成立精準醫學聯盟,總門診達到5000萬個。
作為深圳成長起來的科研企業,汪建將華大比作是“禿鷹”,野生卻更有爆發力。
華大十分注重科研方面的投入,科研人員先后在《科學》、《自然》等雜志上發表超過1500篇。然而,過去華大做基因測序仍然需要依賴國外進口設備。這讓汪建十分感慨:“我們年輕的時候做科研叫做‘扛洋槍’,走自己的路,打自己家的鳥,很難說你對全球影響力有多大。”
2013年,華大基因收購了美國基因檢測儀公司CompleteGenomics。隨后,兩者共同研發的BGISEQ系列測序儀進入市場,大大降低了基因測序價格。“人類基因組計劃花了38億美元,6個國家,做了14年,解析了一個人的基因。現在機器一天能解析100人的基因,成本從38億美元降到了1千多美元,也就是一萬人民幣左右,我們希望“十三五”結尾的時候能夠降到1千塊錢人民幣。”汪建說道。在華大基因實驗室里,目前自主研發的測序儀已經逐漸取代國外測序儀。
以往中國往往因為“山寨”國外技術而被詬病,如今創新產業逐步發展,大疆等國產技術在國際占據領先地位。在他看來,目前國內對于技術發展過多投入在產業上,而缺乏基礎科學研究。同時,他指出深圳在創新科技、創新教育和創新醫療上還存在一定短板,“深圳現在在大力地建醫院,據說要建4萬還是6萬張病床,1張病床現在差不多200萬的收益,到底是滿足人們的醫療需求還是變成一個新型的醫療產業呢?”
持續的創新要依賴體制推動。“在創新發展中,不光要有人民群眾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激情和貢獻,也更需要上層建筑、生產關系,體制機制的創新,來保證創新發展的持續性”汪建說道。
標簽:基因測序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