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消息稱巴斯夫正評估其與陶氏競購杜邦的可能性。雖然該公司尚未作出最終決定,也未與杜邦進行正式接觸,但這一消息仍然引起業界關注。陶氏杜邦聯姻,巴斯夫要搶親,且不論三巨頭之間的“愛恨情仇”,這種熱鬧現象卻透露出,當前經濟環境下,并購在化企戰略決策中成為了熱門選擇。
伴隨著全球經濟市場波動,各行業都難免面臨抉擇,化工行業也同樣發生了諸多變化。這些變化的本質是化工行業增長乏力、同質化嚴重,亦或是產能過剩。一些大型多元化跨國化工企業隨即加快了業務重組步伐。眾多化工企業選擇剝離非核心業務、減少產能過剩及實現配置合理化,以求做大做強其核心業務。也有部分化工企業選擇通過并購實現其業務轉型。
總體看來,單純做大并非目的,通過資源整合和協同效應,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才是企業并購的初衷。并購想要達到的效果無非有3種——強強聯手以求更強、以別人所長補己之短板、業務轉型進入新領域。如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么企業并購也就實現了價值,在未來的市場博弈中也就找到了新的出口。
此外,油價下跌殃及池魚,化工行業盈利能力面臨挑戰。上市公司面臨業績增長壓力,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公司還有保殼壓力,迫切需要并購重組進行轉型。
轉型或補己短板,是企業尋求未來健康發展的不二法則。比如巴斯夫,按銷售收入計算,其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但目前在除草劑和殺蟲劑領域落后于先正達和拜耳,而在農作物種子行業更是空白。此前瑞士先正達的競購案中,巴斯夫輸給了中國化工集團,但如能并購
杜邦將有利于其全面提升目前農用化學業務的實力,并成為僅次于孟山都的全球第二大種業生產商。這對拉動整個公司利潤水平將是有貢獻的。
不少化工企業還希望通過并購加強股東投資回報。細看一些跨國化企近兩年的業績表現,不難發現整體業績總是低于股東預期。盡管這些企業也在內部持續進行業務組合調整和成本控制,但目前看來通過外部并購整合實現股東的投資回報更有效。重組、拆分等一系列動作或會產生巨大的增長協同效應。與此同時,合并后的管理者若能有效運行多元化業務、發展重點新興業務,就會帶來更多生產力。
標簽:并購 化企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