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污水處理中的一部分,污泥處理處置的關注度在逐步提高。目前,我國“重水輕泥”的現象雖有所改善,但較歐美發達國家已近百年的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歷史,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仍略顯稚嫩。污泥處理技術呈現“百花齊放”,工藝路線不完善,處理成本高等問題都制約著其發展,未來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仍是重點。本期微水會與大家分享污泥生物瀝浸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現將內容做簡單梳理,供大家參考交流。
背景:
由于我國長期“重水輕泥”思想及技術與資金的短缺,城鎮污水處理的同時污泥的處置了一大難題;而與城鎮污泥相比,我國制革、電鍍等行業所產生的污泥,成分更為復雜。污泥的不規范處置已成為我國水環境和土壤中一個新的環境污染源。“十二五”期間我國就投資347億元用于污泥處理處置。“十三五”時期,污泥處理處置仍是重點。污泥高含水率和重金屬的存在已成為制約我國污泥處置與資源化的一個瓶頸,而生物瀝浸技術被證實是一種既能提高污水脫水性能又能去除重金屬的生物方法,也在工程上得到了應用。
簡介:
污泥生物瀝浸及資源化利用技術是將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濃縮污泥(含水95-98%)泵入接種有專門復合微生物的生物瀝浸反應池中,并投加少量營養物質,經曝氣處理約48h,使污泥pH降至2~4.5,完成除臭,殺滅病原菌,脫出重金屬及大幅改善污泥脫水性的生物處理過程。處理后污泥不加任何絮凝劑一步壓濾脫水至含水率60%以下,污泥的肥效和熱值卻沒有發生明顯的損失。脫水后的污泥僅需摻入極少輔料后,就可進行好氧堆肥發酵。腐熟的污泥可作為營養土、有機肥用于土壤改良和園林綠化等。
主題:污泥生物瀝浸及資源化利用技術話題:1、研究簡介及背景介紹2、市場分析及定位3、污泥生物瀝浸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工藝介紹4、案例分享
嘉賓介紹1、周立祥教授,博士,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農業大學環境工程學科點點長,固體廢棄物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6~2010),全國勘察設計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考試專家組成員(2009~至今),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及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4~至今)。從事市政與工業污泥處理處置研究近30年(1987~至今),主編有全國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教材《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2007)。1999年起研發污泥生物瀝浸技術,2004年實現中試工程運行,2010年起成功推向工程應用。與北京中科國通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該技術巳在我國許多污水處理廠和工業企業得到實際應用。該技術2013年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5年入選《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
2、李永紅副教授,博士后,鄭州大學藥學院副教授,鄭州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所副所長,鄭州源致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致力于環境微生物領域研究。為企業服務的內容包括:用于景觀水、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處理、污泥處理用的微生物營養劑及各種高效微生物菌劑。
精彩內容第一部分:分享嘉賓-李永紅老師
一、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
1、污泥處理方法
現在我國大部分的污泥都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置,采用比較多的方式是填埋,而填埋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有可能下滲,進一步污染環境;現在的污泥技術壓濾之后含水率在80%左右,污泥比較松軟,填埋下去的污泥容易出現皺褶,運輸的機械還會發生滑坡。因此,填埋是不太提倡的一種處理方式。因此尋找其他技術還具有很大的市場。
污泥處理其他方法有發電、干化或其他等。焚燒會產生一些氣體污染,成本也比較高,干化和發電也是成本比較高;因此,污泥資源化是比較有前景的處理方法,相當于是變廢為寶。目前現有的資源化處理方法就是堆肥。
2、生物瀝浸與堆肥相結合
市政垃圾、餐廚垃圾堆肥運營比較普遍,污泥堆肥應用還較少。
通過生物瀝浸將污泥減量后,處理后因為含水率降低,重量和體積都減小,后續填埋,運輸費用會降低;與干化相結合,含水量低,需要的能源也低,成本降低;與發電相結合,也會降低成本。
現在市政的污泥處理需要加入PAM,將含水率降低到80%,而生物瀝浸處理污泥不要加入PAM,每噸污泥成本會降低50元左右。此外,PAM對自然界和人體也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標簽:污泥生物瀝浸及資源化利用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