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落下帷幕。作為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自己的神圣職責,圍繞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問題展開討論、建言獻策、共商國是。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兩會上規劃綱要草案和政府工作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代表委員們的觀點、輿論的解讀、公眾的呼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兩會期間激越昂揚的時代強音。
兩會熱點之五大發展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征程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在審議和討論“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時,高度關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表示一定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開展實實在在的創新
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摘自“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
近日,“創新”成為北京代表團代表在小組審議中發言的一大熱詞。代表們認為,必須依靠創新,才能完成“十三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閆傲霜說,北京市專門提出了“十三五”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專項規劃,該專項規劃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對原始創新的支持,要加強區域合作,推進技術成果轉化面向更廣泛的區域。
在政協民盟中央5組、6組小組討論上,委員們紛紛表示,五大發展理念是貫穿“十三五”規劃的主線,創新又在五大發展理念中處于首要地位、核心地位。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成岳沖表示,要把創新真正作為開展具體工作的重要抓手,進行實實在在創新。他說,“知識產權是創新的原動力,唯有用好并保護好知識產權,才能更好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南充市政協副主席朱家媛認為,要著力提高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的創新力度,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
區域城鄉協調發展
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摘自“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
在討論“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時,政協委員們紛紛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要轉變發展方式、縮小城鄉差距、優化資源環境發展,落實在行動上需要協調發展的理念。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主席努爾蘭·阿不都滿金說,北疆地區城市數量占全區的63.2%,南疆和東疆城市較少,基礎設施薄弱。下一步新疆將加強小城鎮建設,構建發達的交通網絡,使城鄉發展更加協調。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張八五認為,與發達省區相比,寧夏經濟運行產業層次低、區域協調性差、競爭力不強。“十三五”時期,寧夏將在協調發展上著重科學謀劃,提升區域競爭力。“要尊重城市化規律,統籌中心城市、大縣城、小城鎮和中心村布局;要加快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的一體化,努力實現2020年寧夏城鎮化率達到60%。”張八五代表說。
綠色發展不是負擔
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摘自“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未來5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分別下降23%、15%、18%,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華認為這體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他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爭取2020年實現碳強度降低40%~45%。如果‘十三五’規劃制定的目標基本完成,我國碳強度將實際下降49%左右,超額完成任務,體現出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對不少企業來說,綠色發展是個“負擔”,因為這往往會增加成本。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原董事長傅成玉并不贊同。他說,相關企業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難,“比如,油品升級看似是要花費成本,實際則可獲得效益,因為產品升級就是技術升級,可提升企業競爭力。今年全國推廣國五標準汽油,中石化就因此搶占了發展先機。”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談到云南的綠色發展時,提出了一個很美的詞:云上云。他說,宜人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為云南發展大數據基礎設施提供了“恒溫空調”;豐富和相對廉價的水電能源為大數據企業提供了清潔、安全、穩定、可持續的電力資源;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完全有希望在區域信息服務、大數據、跨境電商等領域爭得一席之地。在他看來,“云上云”將成為云南綠色發展的一張最美名片。
在開放合作中由大變強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投資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摘自“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三五”時期要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表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樹立和落實開放發展理念正當其時。要創造有利于國家發展的輿論環境和國際空間,加快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看來,開放和“走出去”不僅包括經濟層面,還包括文化等層面,要增強開放理念,增強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形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指出,在發展中必須有更多資源,培養更多包括涉外人才在內的各行業人才,在對外開放中還要防控金融風險、網絡安全等各種風險,維護好國家安全。
共享發展讓更多人受益
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摘自“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我對共享發展那部分感觸很深。得益于國家對西藏教育的扶持,我有了上學的機會,后來走出墨脫縣,上了大學。”全國人大代表白瑪曲珍在小組發言時說自己就是西藏民生改善和共享發展的受益者。
在政協無黨派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多次提到“共享”關鍵詞。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劉紅宇表示:“共享的理念非常重要。農村地區的教育依然相對落后,師資力量不足,不能滿足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的教育資源特別要把教育扶貧擺在扶貧開發的突出位置,要加大對中國農村教育的投入,改變重高等教育、輕基礎教育的狀況,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 (來源:經濟日報)
兩會熱點之中國經濟
中國兩會向世界經濟傳遞信心
每年春天的兩會,不僅是代表委員共商國是的議政平臺,也是國際社會聚焦中國經濟的難得契機。面對中國經濟的成績單與未來的新目標,盡管有各種各樣的解讀,但就連一些挑剔的境外媒體也不得不承認,這些“相比西方,仍是一個夢幻數字”;同時強調中國經驗“將為其他國家突破增長瓶頸提供借鑒”。中國兩會,在向世界經濟傳遞信心。
信心來自實績。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上,成績書寫自實打實的“干貨”。回顧過去一年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加減法”:GDP增速達6.9%,穩定在合理區間,而最能衡量群眾幸福度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的同時,更有1442萬農村人口減貧;單位GDP能耗下降5.6%,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代表委員眼中“很提氣”的政府工作報告,讓“下崗潮”“硬著陸”“崩潰論”失去了音量。
信心來自改革。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去年全年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21.6%,平均每天新增1.2萬戶。說到底,微觀企業是宏觀經濟的細胞,能不能讓他們面向市場、面向技術創新,增強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關系著中國制造的品格與質量。堅決扭轉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讓“看不見的手”充分施展,讓“看得見的手”更加有效,這是寶貴的經驗,更是奮斗的方向。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審議,堪稱一場匯聚民智、民心與民力的經濟動員會。新發展理念怎樣寫入每一項目?精準脫貧如何不落一人?財稅改革能否兼顧公平與效率?都離不開代表委員們建真言、獻實策。從現代農業的升級,到鐵路公路的投資;從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的突破,到大數據、網絡經濟的拓展,氣勢磅礴的五年藍圖,是對市場經濟的領航與指引,更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身未來幸福的科學謀劃,對“時”與“勢”的牢牢掌握,展現出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的制度優勢。
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是中國秉持戰略定力的底氣所在。國有企業改革“1+N”頂層設計方案的出臺,直指真正市場主體的自我構建,將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過程中激發內生動力,在競爭中增強實力,增進國有資本的控制力。“親”“清”二字,道盡了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時代要求,將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兩個毫不動搖”共同鑄就法治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將在全球化商戰的百舸爭流中筑牢“大國強企”的長青基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任何一個經濟體發展到這個階段,都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化產能與穩定就業怎樣統籌,去庫存與房價波動怎樣平衡,去杠桿與金融活力怎樣并行,降成本向實體經濟怎樣輸血,補短板對民生改善怎樣發力,這些迫切需要新理念引領新航程。不難預見,對體量如此巨大的市場經濟體化瘀通絡,絕非一件易事,但沉疴盡去的中國經濟,也定將以愈發健碩的身姿站在跑道上。
“我國發展一時一事會有波動,但長遠看還是東風浩蕩。”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發展大勢的沉著判斷告訴大家,今天的發展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雄偉征途上頂住壓力、決戰決勝,一定能夠不斷滿足富起來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讓中國經濟春光明媚、東風浩蕩。(來源:人民日報)
兩會熱點之國企改革
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就國企改革答記者問
12日下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肖亞慶,副主任張喜武、副主任黃丹華和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就國企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改革措施邁出實質性步伐
肖亞慶說,當前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的文件已經出臺,主體框架基本成型,很多重要的改革措施邁出實質性步伐。比如,目前已有12個省把分類工作落實到具體企業;去年中央企業有6對12家企業完成重組;國資委清理、取消下放20多項審批權力。
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取得初步進展。肖亞慶介紹,中央企業探索開展多層次試點,比如在國投、中糧開展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在國藥集團、中國建材、中國節能、新興際華集團開展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特別是在新興際華集團,試點了總經理由董事會聘任,這在中央企業的集團層面還是第一次;從企業反映情況看,企業改革積極性較高,試點效果也不錯。
改革工作“一棒接著一棒傳”
今年國資委將主要做九項工作,肖亞慶介紹說,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文件體系;二是要深入推進十項改革試點;三是要推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四是完成國有企業功能界定和分類;五是加大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六是推進規范董事會建設;七是推動中央企業調整重組,優化布局結構;八是要加強和改進外派監事會工作;九是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
十項試點是今年改革重要任務。張喜武說,推進國企改革,要始終堅持試點先行、直奔問題,通過試點試出新體制、新機制、新成效、新經驗和新局面。當前國企改革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處理好激發活力與加強監管之間的關系問題,活力是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動力源,也是提高效率、競爭力的生成基,監管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防護網,也是當前國企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保障,改革要始終注意激發活力和加強監管二者有機結合,不可偏廢。
“國企改革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棒接著一棒傳,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好,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取得成效。”肖亞慶強調。
央企管理層級太多必須改革
肖亞慶說,目前106家央企無論是在體制機制上還是在管理能力上,仍有與新常態不適應的地方,如與優秀的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相比,現在央企管理層級仍然比較多,對此必須要改革,要壓縮層級。
關于“國資委管得太多太細”的聲音,肖亞慶說,國資委自身改革是關系全局的要點,現有權力、規范和事項要進一步清理,一是要轉變定位,要向以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優化、精簡、調整國資監管事項,二是要把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兩個清單搞清楚,做到該管的要科學管理,堅決到位,不該管的要退出來,讓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
央企要在供給側改革中主動作為
肖亞慶說,當前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產業結構偏重,重化工領域資產總額接近70%,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很重,中央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主動作為。
“中央企業要抓好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肖亞慶表示,對于符合國家戰略需要、具備優勢的航空航天、核電、高鐵、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要加大投入力度,對于長期虧損和資不抵債的低效無效資產,要加大處置力度,積極化解過剩產能。
同時要做好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肖亞慶說,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大企業要積極開展“雙創”,用好“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大戰略,在管理、技術和商業模式實現創新。此外,中央企業要抓好品種、品質和品牌,當前很多產品質量、品種遠遠滿足不了百姓需求,這是發展的潛力,中央企業要進一步努力。
將央企做強做優放到更突出位置
針對央企“大而不強”問題,肖亞慶說,下一步將把央企做強做優放在更突出的位置,鼓勵一些企業通過兼并重組進入更符合市場競爭的其它產業鏈中,推動大企業更強更優。肖亞慶說,106家中央企業中,最大的資產超過4萬億,最小的資產不足50億,職工人數最多的多達152萬,最少的只有數以千計,企業之間差距很大,改革任務很重。
針對有關三大石油公司“縱向看產業鏈是完整的,但內部產業重復效率低”的疑問,肖亞慶說,這一問題在各個領域企業中都存在,是下一步改革需要完成和解決的問題。下一步其它領域中央企業也要努力消除縱向、多余環節,用市場化辦法消除橫向隔閡,既搞產業鏈上的縱向整合,也在同行業間做橫向整合,使企業運行更加順暢。
改革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
國企改革牽涉各方利益,這要求國資委與各方建立適應新要求的新關系和新秩序。對此,肖亞慶表示,國資委在下一步改革中,自身一定要做好職能轉變,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他還透露,國資委正在抓緊研究如何對自身職能進行調整。
肖亞慶說,方方面面的利益平衡是任何改革都要面對的,大家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同時也推動國有企業抗風險能力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強。
肖亞慶還強調,國企改革不是要把企業搞弱了、搞小了、搞僵化了,而是要在進一步增強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競爭力上下功夫,使國有企業更加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發揮其在市場競爭中的主體地位。(來源:新華社)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