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注重全生命期管理,按效付費的特點,與環境治理、綠色發展所需要的切實的治理效果,建立了內在的呼應關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共四處提到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說明中央政府已經將PPP作為經濟和公共治理領域改革的基本國策。這對社會資本參與過去由政府承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無疑是正面信號!
就環境治理領域來講,PPP將是改變行業現狀,成為未來行業變革的重要推手。過去包括環境治理在內的基建設施和服務,多是政府一手操辦,社會資本參與其中的設計、建設和設備供貨,整個項目呈現“碎片化”特征,環境治理的總成本高昂且效果無法保證。PPP注重治理效果的特點提供改變這種沉疴現狀的機會,意義重大。
目前在國內環保/環境治理類的PPP項目,在地方政府上報項目中占據了很高比例,從財政部PPP中心2月底公布的PPP項目庫數據就可見一斑,其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類項目共計978個,占比14%,僅次于市政工程類項目。
過去環境治理的習慣是推項目、上工程,固定資產和硬件設施投資巨大,但治理效果和持續穩定運營,包括環境污染源頭減排都缺少由項目運行產生的倒逼壓力。如今環保行業推行PPP模式,PPP注重全生命期管理,按效付費的特點,與環境治理、綠色發展所需要的切實的治理效果,建立了內在的呼應關系。
所以,我們非常期待越來越多的規模適當、邊界清晰的環保項目采用PPP模式,社會資本不僅僅提供技術方案和工程建設,還負責項目投融資(資本性投資令社會資本成為全過程治理責任的主體)及運營維護,最終政府按照環境治理效果付費。這樣的“按效付費”機制,可以說是環境治理行業的革命性變化,扎扎實實落實下去,意義非同尋常。
上周我參加一個省會城市舉辦黑臭水體治理的專家座談會時,談及PPP模式按效付費的機制及其實現細節,在場的政府和環境運營商都很感興趣,對此非常關注。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PPP在環保領域的成功運作難度也不小,但做好了,我們有可能大幅改變過去環境治理不斷投資、收效不大的局面。
標簽:PPP 環保行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