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供熱計量行業總是不乏這樣的聲音:“促進供熱行業的整體節能是利國利民利企的一件好事,這在供熱企業中已是共識”、“以前看不到的多余熱量透過熱計量表的實時監測有了直觀的數字反映,“熱管控”也已成為許多供熱公司目前的中心工作。”透過上述種種不難發現,供熱計量與節能的效益與前景已無需多言,但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多種阻滯,這也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供熱計量目前亟需面對的問題莫過于價格政策,這也是供熱企業對供熱計量普遍持觀望態度的主要原因。如果說政府最初要求的計量熱價“少退多不補”和基本熱價過低的狀況,影響了供熱企業參與計量改革的積極性,這還不足為怪。那么近年取消了計量熱價上封頂的政策后,導致熱企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舉個栗子
陜西寶雞市從2011年開始實施兩部制熱價政策,在基礎熱價調低至50%到30%時,沒有相應調整計量熱價,造成計量熱價明顯低于國內行業水平。目前寶雞退費率15%左右,遠高于同行業8-10%的平均水平,每年計量退費均超過1200萬元,給企業造成較大的經營負擔。而且計量價格偏低造成了計量用戶與面積收費用戶熱費差距較大,兩種不同的收費模式已形成事實上的不公平,需要對計量熱價進行適當上調。
群策群力
熱價問題的實質在于多數地方政府在制訂計量供熱價格時過于簡單粗放,未進行深入分析研究,過于簡單的折算公式中未考慮到以下幾方面因素:
未考慮原面積中節能建筑與非能建筑的所占比例多少的因素。理論上,在核算熱計量價格時,若非節能建筑占比較多,但仍然按照原總面積核算熱計量單價,勢必造成核算出的熱計量價格偏低,降低熱企收入,影響供熱企業的熱計量收費積極性。
計量熱價中未納入熱計量裝置的更新維護費用。實施供熱計量后,熱計量裝置需要定期檢定以及不定期的損壞維護和更換,這都是不小的費用,在計量熱價制訂過程中應該予以充分考慮。
計量熱價中未考慮熱計量中抄錄、傳輸、統計、分析熱表數據所產生的額外成本。目前各供熱企業在熱計量改造中建立起來的熱計量數據集中抄錄系統平臺,其建設費用、日常運轉的費用、后期的維護費用都非常可觀,在熱計量定價中應該予以考慮。
計量熱價中未考慮熱力輸配過程中的損失。在計量熱價推算時,單位面積熱耗是以熱用戶的散熱量為準的,沒有考慮到系統管道輸送損失,導致計量熱價相對于面積熱價偏低。
計量熱價中未考慮環保成本。隨著環保壓力的加大,供熱企業的環保運行的費用在逐年增大,無論是原有按面積收費還是計量收費,這部分供熱成本都沒有考慮。這就造成熱計量價格低于成本,供熱企業推行熱計量收費的意愿自然不會高。
核算熱計量價格時,沒有考慮供熱企業節能降低的成本費用能否大于甚至等于企業退費。如果熱計量定價偏低,用戶節能后少交了取暖費,而供熱企業沒有得到相應的節能成本收益,退費額大于節能后成本減少的費用,供熱企業自然就會對熱計量收費采取抵制,對熱計量的推廣應用造成制約因素。因此,在熱計量價格核算中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因素的影響。
小編總結:說了那么多,總而言之,只有充分考慮到供熱運營中的各種因素,才能使核定出的熱計量價格被供熱企業和熱用戶共同接受。在實行供熱計量改革中,實現計量收費是最重要的環節,只有熱計量收費才能化解供用熱矛盾,促進供熱行業技術改造和用戶的行為節能,提升熱計量產品和計量方法的技術創新。供熱計量的大方向都定好了,熱價的事兒最終都不會是事兒。
標簽:熱計量改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