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霧霾污染日益加劇,治理霧霾成為政府的當務之急。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未來五年中,治理大氣污染要取得明顯進展,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過80%。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共有1057個字為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相關內容。報告中最先提及的環境內容為過去三年治理所取得的成績。報告稱,近三年,淘汰落后煉鋼、煉鐵產能900多萬噸,水泥2.3億噸,平板玻璃7600多萬重量箱,電解鋁100多萬噸。但政府工作報告也直面了問題,“嚴重霧霾天氣在一些地區時有發生”。空氣質量與百姓期待仍有一定差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表示,“現在對霧霾的治理措施都是對的,只要堅持下去肯定能夠見效”,解振華強調說,有鑒于此,全社會對當前采取的治理霧霾措施要有信心,對實現目標要有耐心。同時,政府一定要有定力,把相關政策堅定不移地落到實處。在他看來,霧霾問題“有10年左右能解決”,2016年和2020年將是兩大關鍵節點。這意味著,在政策高度重視與強有力扶持下,我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即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大氣污染治理市場迎新契機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工業廢氣排放量66.94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33%,2014年,全國工業廢氣排放量62.97萬億立方米,同比下降5.93%。
同時我國廢氣治理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廢棄治理設施數量在2008年時只有174164套,到2014年增加至544230套,尤其是除塵設施設備數量的持續增長,意味著整體處理應對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進入21世紀,我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投資整體保持上升態勢,2001年至2007年,投資額年均增長率穩定在25%以上;2008年至2010年,工業污染治理投資規模縮減,大氣污染治理投資也隨之下降;2010年之后,大氣污染治理投資額逐年增長,并于2013年創下新高,投資總額達到293.5億元,同比增長13.89%。
此外,2013年,我國“大氣十條”發布,對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具體和明確的目標;我國在2013年與2014年分別投入了50億元與100億元推動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又在2015年末表示,將投入17萬億元用于節能環保產業,預計這筆投入中將有超過1.84萬億元資金專門用于大氣污染治理領域;“十三五”規劃建議以及近期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了改善環境,治理霧霾的問題。研究人員認為,在“十三五”期間,中央和地方政府將會加大環保領域的投資,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將繼續受益,或迎來重要的發展契機。
三大細分領域成投資重點
我國大氣污染一般來自電力行業,另一半則來自鋼鐵、水泥建材、有色冶金等非電力行業,大氣污染物主要有一次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從污染源控制與行業治理可行性角度來看,脫硫、脫銷與除塵是大氣污染治理的主要三大手段,未來行業的投資機會也將集中在這三個領域。
脫硫市場
國家對脫硫設備運行效率已經從90%提高到95%,5%的提高,為工業脫硫設備帶來了極高的投資機會,預計除霧器將成為投資重點。
脫硝市場
2013年,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2227.30萬噸,同比下降4.73%,而要達到治理霧霾的要求,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將至少減少50%,未來脫硝潛力巨大,脫硝催化劑預計將迎來30%以上的增長。考慮到脫硝市場工程改造的利潤度較低,因此投資機會將集中在催化劑領域。且催化劑每1—2年需要更換一次,需求比較穩定。
除塵市場
除塵器廣泛應用于火電、鋼鐵、有色金屬冶煉、建材、糧食、垃圾焚燒、鐵合金、焦炭、化工等諸多行業,下游行業需求決定了除塵器的市場需求。而我國大氣污染一般來自電力行業,以及來自鋼鐵、水泥建材、有色冶金等非電力行業,基于此,在環保領域除塵設備仍處于主導地位,值得投資者關注。
標簽:大氣治理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