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后,蘇州市城市化進程全面加快,但越來越多的城市生活垃圾與日益惡化的環境等伴隨而來,解決垃圾圍城問題迫在眉睫,但蘇州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七子山垃圾填埋場)已無法承受每年近百萬噸的新增垃圾帶來的環境影響,政府亟需全新的解決方案。市政府對多個國內垃圾處理的投資商進行全面考察后,最終選擇與光大國際合作推進固體廢棄物處置方面的首個BOT項目,正式拉開了蘇州市與社會資本在垃圾處理行業的合作序幕。
蘇州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由一、二、三期工程組成,總投資超過18億元人民幣,設計日處理規模為3550噸,年焚燒生活垃圾150萬噸,上網電量4億度,是目前國內已經投運的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之一。項目采用國際先進的機械爐排技術,焚燒爐、煙氣凈化系統、自動控制、在線檢測等關鍵設備均采用國際知名公司成熟產品,煙氣排放指標全面達到歐盟2000標準,二?f英排放小于0.1納克毒性當量每立方米。
項目一期工程配置3臺350噸/天機械爐排焚燒爐,2臺9兆瓦/小時凝氣式汽輪發電機組,采用半干法加布袋除塵、活性炭吸附的煙氣治理技術,煙氣排放執行歐盟Ι號標準,日焚燒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左右,各項生產指標在國內垃圾焚燒發電廠中均處于領先地位。二期工程新增日處理垃圾能力1000噸,三期工程日處理能力1550噸,并預留500噸能力。為配套焚燒廠的建設,蘇州市政府與光大國際繼續采取BOT方式,先后建成了沼氣發電、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中心、垃圾滲濾液處置等項目。同時,在政府的主導下,餐廚垃圾處理等其他固體廢棄物處置項目也相繼落戶該區域內。這些項目相互配套形成了一定的集約效應和循環效應,為蘇州城市化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截止2014年底,蘇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累計已處理生活垃圾761.91萬噸,上網電量19.39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111.9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55萬噸。
2003年9月,蘇州市政府與光大國際簽署了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項目BOT合作協議,項目特許經營期為25.5年(含建設期)。2006年7月,蘇州垃圾焚燒發電一期項目建成并正式投運,蘇州市生活垃圾處置格局由傳統的、單一的填埋處置形式,轉變為“填埋為主、焚燒為輔”的形式。2008年2月,垃圾焚燒二期項目開工建設,并于2009年5月建成投運。二期項目建成后,蘇州市生活垃圾處理實現了“焚燒為主、填埋為輔”。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提高環境承載能力,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建設,蘇州市政府與光大國際決定在原有成功合作的基礎上,繼續采用BOT合作方式,于2011年9月進行焚燒三期工程建設,并于2013年1月投入商業運行。至此,蘇州市生活垃圾基本實現“全焚燒、零填埋”。
項目運作模式
(一)各方主體
項目合作雙方分別為蘇州市政府和光大國際,選擇光大國際作為合作者的考慮主要是其“中央企業、外資企業、上市公司、實業公司”的四重身份,具有較強的項目實施能力。項目由蘇州市市政公用局代表市政府簽約;光大國際方面由江蘇蘇能垃圾發電有限公司(后更名光大環保能源(蘇州)有限公司)簽約。由蘇州市市政公用局代表市政府授權該公司負責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維護和移交。雙方簽訂《蘇州市垃圾處理服務特許權協議》,并于2006、2007、2009等年度分別據其中具體條款變更事項簽訂補充協議。
(二)合作機制
項目分三期采用BOT方式建設,其中一期工程項目特許經營期為25.5年(含建設期),二期工程特許經營期23年,三期工程設定建設期兩年,并將整體項目合作期延長3年,至2032年。在此合作模式下,市政府充分發揮其監管作用并建立較為完善的監管體系,主要包括三方面:
首先,項目所在地鎮政府對產業園相關項目進行長期駐廠監管,并在廠內分別設有辦公地點,對煙氣、爐渣、飛灰等處置情況進行監管;相關職能部門成立的監管中心,有專人24小時聯網監督重要的生產數據。
其次,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所有煙氣排放均已實現在線公布,通過廠門口60平方米的電子顯示屏向公眾公示;且所有環保數據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傳輸到環衛處監管中心、區、市環保局,實現了政府對運行的實時監管。
再次,政府部門每年兩次委托市級以上政府環保監測機構對項目開展定期及不定期的常規煙氣檢測及二?f英檢測,企業每年兩次委托第三方對環境各項指標檢測,確保項目運行中的環境安全。其中,二?f英每年共檢測四次,由省環境監測站檢測兩次,項目公司自檢兩次,其它環境空氣、生產廢水、回用水檢測頻率已達到每月兩次。從檢測結果來看,各項煙氣排放指標長期、穩定達到歐盟2000標準。
(三)社會資本收益機制
項目依靠經營凈現金流收回投資、獲得收益。項目收入主要有兩部分構成:
1、垃圾處理費。雙方最初約定項目基期每噸垃圾處理費為90元,當年垃圾處理費在基期處理費基礎上,按照江蘇省統計局公布的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CPI(累計變動3%情況下)進行調整。后由于住建部調整城市垃圾處理收費標準、新建項目投運辦法的原因,雙方于2006年及之后多次簽訂補充協議,進行調整。
2、上網電價。上網電價部分執行有關標準,一期工程為0.575元/度,二、三期工程為0.636元/度。項目公司除負擔正常經營支出外,還需要負擔蘇州市部分節能環保宣傳費用。
以PPP模式建設運營垃圾處理設施政策解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擴大及消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不斷增加,城市垃圾問題隨之日益嚴峻。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減量化和再資源化,消除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已成為我國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種:1、填埋處理。填埋是大量消納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也是所有垃圾處理工藝剩余物的最終處理方法。填埋處理方法是一種最通用的垃圾處理方法,它的最大特點是處理費用低,方法簡單,但容易造成地下水資源的二次污染。隨著城市垃圾量的增加,靠近城市的適用的填埋場地愈來愈小,開辟遠距離填埋場地又會大大提高垃圾處理費用。2、焚燒處理。焚燒法是將垃圾置于高溫爐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種方法,產生的熱量用于發電和供暖。焚燒處理的優點是減量效果好(焚燒后的殘渣體積減少90%以上,重量減少80%以上),處理徹底,但焚燒廠的建設和生產費用極為昂貴,在多數情況下,焚燒垃圾所產生的電能價值遠遠無法彌補垃圾焚燒廠的建設和生產費用,同時,由于垃圾含有某些金屬,焚燒具有很高的毒性,容易產生二次環境危害。3、堆肥處理。將生活垃圾堆積成堆,保溫至70℃儲存、發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養分。經過堆肥處理后,將生活垃圾變成衛生的、無味的腐殖質,既解決垃圾的出路,又可達到再資源化的目的。但是生活垃圾堆肥量大,養分含量低,長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結和地下水質變化,所以,堆肥的規模不應太大。
標簽:PPP模式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