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干旱通常是指長期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所造成的水分短缺現象,它的發生會對區域的農業、生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相對于其它農業、氣象等干旱,水文干旱特征更加復雜,所產生的后果也更為嚴重。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認識并評估其水文干旱的時空特征,對于深入理解長江流域水循環格局、加強流域水資源管理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張奇團隊基于GRACE重力衛星,將長江流域水儲量序列重建并延長至1979-2012年。采用該數據序列對長江流域的水文干旱事件進行了評估,并在此基礎上根據eCDF對干旱事件的恢復時間進行了估算。研究表明,長江流域1979-2012年間共發生了29次水文干旱事件,平均持續時間為7.5個月,平均缺水量146mm。2000年以來屬于長江流域水儲量較少的時期,這主要是由流域降水較少、氣溫較高和人類活動影響加強引起的。
該項研究采用GRACE重力衛星,結合地面站點數據,開展大河流域的水儲量變化研究,研究方法對開展大型流域水文干旱評估及洪旱災害預測與防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研究成果發表在水文氣象學刊物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上。
標簽:長江流域水文干旱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