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看得見摸得著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呈現隱秘、周期長、不可逆、難治理等特點,并對食品安全產生衍生影響。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是“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隨著“大氣十條”、“水十條”的相繼發布,“土十條”呼之欲出。在近日環保部召開的2016年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土十條”將于今年出臺。
治污需求醞釀多年
土壤是水的流經地和蓄積地、大氣污染物的最后承接地,土壤環境狀態直接關系到食品安全、人居環境安全、工作生產環境安全。土壤污染一般是指因其他物質的介入,土壤原有特性發生改變,從而發生影響土壤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已經意識到了土壤污染的危害,中國環保部門的一些學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曾覺察到土壤污染的嚴峻性,并呼吁開展土壤調查,但未引起重視。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土壤污染經過長期積累,其危害近年來已開始逐漸顯現。自2005年以來,甘肅徽縣、湖南武岡、廣東清遠等地出現血鉛超標事件,湘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鎘大米”事件,全國各地重金屬污染事件呈上升趨勢。
一系列的土壤污染問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2005年環保部會同國土部聯合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這一大規模的調查直到2013年才結束。
在此之前,中國土壤污染的信息公開較少,公眾對土壤污染的嚴重程度并不了解。2013年律師董正偉向環保部提出信息公開申請,申請公開土壤污染的調查信息。環保部的信息公開答復函件稱: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信息屬于國家秘密,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環境保護部不予公開。公開信息的缺失,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土壤污染現狀的憂慮和質疑。
2014年4月17日,環保部和國土部終于公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7%,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從污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雖然這項調查報告披露的數據不夠翔實,具體內容也不夠完整,但基本說明了土壤污染日益嚴重甚至還在擴大和蔓延的現實。嚴峻的土壤污染形勢敲響了生態警鐘,公眾呼吁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日益高漲。
文本內容已基本成熟
和大氣污染、水污染一樣,中國嚴峻的土壤污染形勢根本原因在于經濟高速發展,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環境保護。但又與大氣污染、水污染不同的是,農業與工業污染的疊加和土壤污染的隱秘特點使得土壤污染的治理嚴重滯后于大氣污染、水污染。
從土壤污染源上來看,農業濫施農藥化肥和與工礦業盲目發展是其兩大直接原因。為保障糧食增長,在缺乏土地輪休制度下,糧食增長的背后是農藥化肥的巨量投入:中國耕地不足世界的10%,卻使用了全世界1/3以上的化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約有1600萬公頃農業耕地遭受農藥污染。大量的農藥化肥使用效率低,土壤板結嚴重,并隨雨水沖刷進入河流導致水污染。沒有完善的土壤輪休制度和經濟利益驅動,農民濫施農藥化肥和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同時,在快速的工業和城市化進程中,環保一直讓位于發展,礦山開采、工業園區“四處開花”,而治污設施嚴重滯后,垃圾分類回收的缺失和電子垃圾的快速增長,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這些不可降解的重金屬沉積在土壤中,最終由糧食帶回到了人們的餐桌上。
標簽:“土十條”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