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難題】
蒸汽吞吐熱采是稠油開發的主要方式。采油生產現場一般采用單井—管匯—轉油站—處理站四級布站流程,以密閉輸送為主,局部存在開式環節。
單井產出的混合液伴隨大量蒸汽匯集至轉油站緩沖罐內,因緩沖罐罐口處沒有任何遮擋設施,來液溫度過高的采出液在罐內沸騰,使采出液中的水分蒸發,高溫蒸汽挾帶大量霧狀油滴從罐口處逸散出來,形成“飄油現象”,致使罐體、周邊管線附著油污。同時,罐內原有的緩沖結構在生產中受大量挾砂來液的長時間沖擊,易導致緩沖結構穿孔或倒塌,進一步加劇“飄油”現象。清理過程不僅浪費大量清洗油、棉紗,增加成本消耗,也產生了“危廢”。
【解決方案】
2月29日,記者從新疆油田公司了解到,這個油田風城作業區采油二站員工卡德爾·阿布都拉經過反復研究和試驗,研制成功的汽液分離裝置已經有效解決了這一生產難題。
針對緩沖罐罐頂缺少遮擋設施的問題,汽液分離裝置從汽液附著性不同入手,通過接觸吸附作用捕獲油滴,從而達到汽液分離的目的。汽液分離裝置由上部桶體、多層濾網、傘體、下部桶體構成,具備四級汽液分離能力。
當緩沖罐內上升的汽液混合物遇到下部桶體,由于蒸汽入口在桶體側面且開口有限,只有固定角度的蒸汽可以進入桶體,實現第一級分離。當汽液混合物由下部桶體進入時,通過濾網的吸附作用,將蒸汽中挾帶的油滴粘附在濾網上,實現第二級分離。剩余部分上升的汽液混合物上升到上部桶體時,由于上桶體頂部封閉,汽液改變方向,小液滴附著在上部桶體上,實現第三級分離。少量汽液混合物從上部桶體排汽口出來,遇空氣和傘體后,冷卻的小液滴自傘體流入上桶體中,汽液實現第四級分離。歷經四次分離產生的小液滴靠自身重力下降,液滴逐漸變大,克服上升蒸汽的推動力,匯集到下桶體的底部,經排油孔流入罐內。
卡德爾·阿布都拉告訴記者,這項裝置的原材料均以廢舊物資為主,如鐵皮桶、廢棄濾網等,結構簡單,易加工制作,單件成本約300元,且安裝、拆卸、維護便捷,無需對緩沖罐本體進行任何改造。此裝置與罐體通過金屬法蘭實現等電位連接,不存在靜電聚集現象,有效達到汽液分離的目的,消除緩沖罐“飄油”現象,大幅降低員工勞動強度,規避高空作業等安全風險,全年預計單個緩沖罐可節約擦洗費用6.4萬元。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