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能過剩矛盾開始呈現緩解趨勢。化解石化行業產能過剩之困,積極擴大出口、鼓勵優勢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能否成為利器?
1.我國石化產品產能過剩的情況怎樣?主要集中在哪些產品?
目前我國石化行業大概有60%-70%的領域存在產能過剩,過剩程度在30%-50%不等。其中煉油和電石兩個行業過剩明顯,單產品來看主要是PX、PTA、甲醇和PVC樹脂過剩較為明顯。
2.石化產品通過出口能夠化解多少的產能(數量或占多大比例)?
目前以出口為主的石化產品還是偏少,尤其是顯著過剩的一些石化產品出口量很低,無法對化解過剩產能形成有力支撐,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3.我國石化產品出口國際市場對解決國內產能過剩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長遠來看,肯定是具備積極意義,只是目前出口方面的發展非常有限。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石化產品出口能多大程度上緩解產能過剩",而是"國內過剩的部分石化產品的出口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現在步子都還沒邁出去,所以還不到討論步子能邁多大的話題。
4.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聯合會發布報告指出,目前,氯堿、化肥、輪胎、基礎化學原料制造等行業過剩問題顯現出來。哪些石化產品可選擇出口,擴大外部市場的渠道來消化產能?為什么?
上文提到的產能過剩的產品,多數在出口方面難有作為。
氯堿行業:
1、電石屬高耗能產品,80%消費在PVC生產領域,國外無相關下游需求,無需求何談出口。2、我國PVC樹脂80%為電石法,產品質量與國際的乙烯懸浮法無法相比,同時產能基數過于龐大,還要面臨出口國關稅政策影響、其中印度收反傾銷稅達40%以上。
橡膠行業:
輪胎方面,之前半鋼胎大概有70%都是出口,主要是因為價格便宜、質量也還可以,性價比高。但是歐美近年來對中國輪胎執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政策,高關稅之下,無論是半鋼胎還是全鋼胎,其出口之路都愈發艱難。而天然橡膠國內產量不足,不可能出口;合成橡膠則是因為多數品種達不到歐美標準,無法出口。
基礎化工及原料:
1、PX國內資源緊缺,還需進口,出口根本想也別想;PTA則是國外需求很低,最大的需求就在中國。2、甲醇出口寥寥無幾,因為國外甲醇價格基本全部低于國內、出口毫無優勢可言,同時全球最大的甲醇需求地就是中國。
化肥行業選擇出口是合適的,下文中將詳細說明原因。
5.我國石化產品主要出口向哪些國家和地區?產品出口競爭力如何?近年來的出口效益怎樣?
中國大宗石化產品很少有以出口為主的,而中國化肥多數品種都是出口為主。我國化肥出口去往的主要地區是東南亞、印度、美國和拉美。我國對于東南亞和印度有一定的地理優勢,離得近、運費便宜;同時國內的尿素、磷肥和硫酸銨等,由于產能大價格低,在國際市場具備比較大的優勢。不過出口效益并不好,一般都是低價出口,甚至用化肥換原料。一般出口利潤在2-3美元/噸,個別高的到5美元/噸以上,低的則不到1美元/噸,少數產品在更換包裝后利潤可以達到20美元/噸以上,但數量很少。
6.國際市場石化產品出口趨勢如何?我國石化企業應怎樣加強產品出口競爭力?這方面有哪些國際先進經驗可借鑒?
中國石化行業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15%左右,以大進大出的大宗貿易為主,尤其是原材料進口規模很大,外貿逆差比較嚴重,但出口相對乏力。以化肥為例,
目前國內還處于去產能的階段,依然受制于過剩的產能,所以短期內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就是壓低價格,再就是在進出口關稅政策上提供便利、以降低成本。長期來看比較好的方法是海外投資、買資源、建廠,提升中國品牌的影響力。不過目前來看,提高國內產品的質量和品牌還是我們的弱項。雖然已經擁有一些品牌化肥,但總體實力還不夠、需要加強。
7.我國石化產品出口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應怎樣解決?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國內技術工藝落后,而國外的工藝先進,單耗低。2、國內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過于依賴價格戰。3、部分產品要面臨出口去往國家的不合理關稅。如何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比如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國家政策導向去產能、去庫存,以及與歐美國家進行關稅談判等。
8.目前國家對石化產品出口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如何?石化產品出口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
國家政策對石化產品的出口方面還是比較支持的,例如近年來成品油出口的權限進一步放寬,山東地煉也可以申請汽柴油出口資質了。海關總署近年來也公布了利好石化產品進出口的《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措施》等等。
想要進一步促進國內石化產品出口,則還需要國家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比如海關可以繼續出臺新的措施,幫助石化產品出口減負;比如貿易企業加速通關,降低物流成本;比如出口退稅提速、更加便利化,有利于石化行業貿易的資金周轉,加速資金到賬。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