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農村城市化的加快推進,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已經對水環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及危害,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進程的均衡態勢被打破,由此引發了洪澇積水、河流水系生態惡化、水污染加劇等一系列問題。這些水問題并不是某一部門管理下發生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綜合性的問題,因此,亟需一個更為綜合全面的解決方案。“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國的基本水情。
序言
繼2014年11月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后,2015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又聯合發布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10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要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政府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用于試點城市專項資金扶持。自此,海綿城市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建設浪潮。目前,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海綿城市建設內涵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海綿城市有別于傳統的工程依賴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礎設施,它作為一種生態途徑,其構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態基礎設施,如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以綜合解決中國城鄉突出的水問題。因此,海綿城市建設又被稱為低影響開發(LID)。
海綿城市的本質是改變傳統城市建設理念,實現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是以“戰勝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為特征,采取的是“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的城市水災防控規劃理念,粗放式的開發利用自然環境,結果造成嚴重的城市病和生態危機;而海綿城市遵循的是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低影響發展模式,是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 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海綿城市改變了傳統的排水防澇思路,統籌考慮內澇防治、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和水生態修復等多個目標。
海綿城市的目標在于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彈性適應”強調的是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優先利用綠色、生態化的“彈性”或“柔性”設施,并注重與傳統的“剛性”設施的有效銜接。通過“剛柔并濟”,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綿體”,強化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從而實現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徑流污染負荷、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內澇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標,最終為城市構建起可持續、健康的水循環系統。
標簽:海綿城市 污水處理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