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工業4.0時代,南安閥門制造業該如何應對?近日,第五屆中國(南安)閥門論壇暨首屆工業4.0智能產業高峰論壇在南安成功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論壇邀請了兩位專家作了專題發言。其中給出了他們的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
閥門行業發展將呈六大趨勢
“性能好,價格低”,看到這樣的廣告語時,譚建榮指出,中國制造業的一大弊病就出在“價格低”這3個字上。目前,閥門企業存在兩大問題,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民營企業經過30多年的打拼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要再上一個臺階不容易。產能過剩的環境下,需要企業根據銷量發展智能制造,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他直言:“什么時候,你的產品賣得比國外貴,你就是牛人了!”
從大型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百萬千萬級核電站關鍵閥門、大型石油化工關鍵閥門等高端閥門制造著眼,譚建榮分析指出,未來,閥門行業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從大規模生產發展到個性化定制。今后閥門將向深低溫、超高溫、大壓力、零泄漏等極端化工況定制方向發展。
從初低端加工發展到高品質制造。柔性化、敏捷性、智能化、信息化等已成為閥門制造工藝的發展趨勢。業界逐步開始應用一些先進、精密和高自動化程度的閥門加工設備,如數控仿形銑床等精密高效設備,特別是閥門形成表面的特殊加工工藝的研究與發展,使閥門加工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得到很大的改善。
從單一滿足型發展到多工況適應。隨著材料、加工精度、設計方法的優化和發展,石油、化工、電站、長輸管線、航空及海洋采油等領域所需閥門向多尺寸、高精度、高強度、高可靠度的方向發展,要求部件越來越復雜,閥門形式更加靈活,需適應高低溫、高低壓等多工況需求。
從經驗化設計發展到數字化設計。為實現從初級產品加工到高精尖產品制造的轉變,閥門企業需要改變“設計-試制-實驗-修改”開發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先進的數字化設計手段,以提高質量和創新性,降低成本。
從傳統型閥門發展到智能型閥門。隨著傳感器、電子控制技術的飛速發展,閥門產品也從單一機械控制,發展為采用智能伺服放大器、數字化操作器等控制方式的產品。
從信息化孤島發展到大數據物聯。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是便捷的資源獲取和高效的設計效率,閥門企業可通過物聯網的創新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內外部數據的合縱連橫,遠程服務診斷創造用戶需求、隨時隨地與用戶互動,快速生產和迭代自己的產品。
工信部華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徐靜: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
作為工信部專家,徐靜對“中國制造2025”進行了詳細解讀。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對此,徐靜用一組數據加以證明:國際上,企業的研發投入一般占銷售收入的2%-3%,在我國,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足1%,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
其次,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與跨國企業。他說,2014年世界品牌500強,我國內地僅有29個品牌入選;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標齡”高出德國、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
再次,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和新興產業供給能力不足并存。最后則是,資源型承載能力與要素供給能力接近極限。徐靜分析稱,從環境壓力看,目前全國70%左右的城市不能達到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17個省(區、市)的6億左右人口受霧霾天氣影響。從要素成本來看,2014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從2011年的頂點下降了560萬,直接導致用工成本上升。據波士頓報告,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
就此,今年1月27日,國務院決定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在徐靜看來,智能制造是重中之重。他說,智能制造包括產品的智能化、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服務的智能化。
去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共有46個項目上榜,覆蓋了38個行業,分布在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涉及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務等6個類別。
除了與互聯網+融合,徐靜還提出,“中國制造2025”要與一帶一路無縫對接。
具體有哪些結合點?徐靜表示,第一個結合點在油氣管道設備領域。隨著中哈原油進口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吉木乃口岸液化天然氣項目的陸續投產,加上正在建設和規劃中的巴基斯坦石油管線、中國-土庫曼斯坦原油管線、俄羅斯油氣輸送及中亞天然氣管線四線,都為我國能源裝備產業提供了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個結合點在電力裝備和電力工程領域。我國發電設備年產量、發電裝機量居世界第一,火電裝機、水電裝機、風電并網、核電機組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各電壓等級輸電線路和輸電容量居世界第一,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力裝備制造大國。
同時,在電力工程領域,我國以大型火電和水電成套裝備、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為代表的重大技術裝備技術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步入電力裝備制造強國奠定基礎,也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標簽:南安閥門 工業4.0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