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環評”)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通俗說就是分析項目建成投產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
建設項目無論大小,按照國家規定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評作為建設項目審批的前置程序,其主要目的就是不讓污染企業落戶生根。國家環保局首任局長曲格平曾直言:“環保部真正的、最大的權力是環評”。
然而,這個污染防治的第一道“環保門檻”長期以來卻一直遭受詬病,其原因就是眾多環評機構黑暗腐敗,“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
“環評風暴”驟然興起
2015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視組向環保部反饋巡視情況,直指環評機制下的六大腐敗問題;3月25日,環保部發布《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方案》,對易發生不當利益輸送的“紅頂中介”開刀清除,一場“環評風暴”驟然興起。
2015年底,環保部直屬的8家環評機構已經完成脫鉤,并且全國各地還完成了140家環評機構的脫鉤工作。據介紹,目前共通報處理159家機構和69名環評工程師,1000多名已不在環評崗位的環評工程師主動退出。
2016年2月18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外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對于“紅頂中介”問題,今年將再完成200家環評機構的脫鉤工作。同時,還將加強環評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把“紅頂中介”的問題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
按照《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的要求,2016年底“紅頂環評機構”將全部退出環評市場。脫鉤后,環保直屬單位及其所屬企業的在編和聘用人員,一律不得作為環評專職技術人員參與建設項目環評工作,不得在環評機構參股。
日前,環保部還制定并公布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機制方案》。方案指出,到2016年底,要建立全過程、全覆蓋的建設項目環評信息公開機制,保障公眾對項目建設的環境影響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環評市場有多大?
“因為環評亂象由來已久,為逐利鋌而走險,渾水摸魚者眾多”,一位知情人曾對媒體表示。相關專家指出,環保部大力清除“紅頂中介”,脫鉤環評機構,對資質掛靠的環評亂象產生很大的約束力。
有專業人士表示,當前環保部門清理“紅頂中介”相當于對環評領域進行的“供給側”改革,環評市場的放開有利于規范環評市場,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
標簽:環評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