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余玉剛及其課題組對倉儲系統的分類存儲策略模型進行了重建與優化,發現了系統存取貨物所需時間與分類數量之間在一般情景下的“碗形曲線”關系,首次從理論上揭示了無論貨物倉儲數量多少,貨物分類個數控制在3-5類總能實現倉儲效率的最優化。該成果的主要結論發表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5, Vol 24, Issue 8: 1235-1247)上,管理學院郭曉龍博士與荷蘭的Rene de Koster教授為本文的共同作者。
1976年,三位INFORMS Fellow提出,在分類存儲策略中,區域分類數量越多倉儲系統存取貨效率越高。此理論結論一直被作為專業理論使用。然而,此結論并未被現實企業所采用,反而3至5類的分類存儲策略應用廣泛。這一理論與實踐不一致的現象成為近40年的理論未解之謎。
余玉剛課題組首次在理論上得到了“碗形曲線”結果,說明了貨物分成3至5類能夠為系統提供最高的工作效率,這與現實中企業的做法高度一致,為上述困擾學界近40年的謎題給出了理論解釋。“碗形曲線”揭示管理者可以根據成本等其它需求在“碗底”自由選擇分類數,不會對倉儲系統的效率帶來顯著影響。
該研究結果修正了沿用近40年的倉儲管理理論的不足,為傳統倉儲理論及教科書修訂提供了重要參考。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標簽:貨物分類存儲策略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