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上旬,行業組織正式對外發布的《焦化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十三五”期間,焦化行業將淘汰全部落后產能,滿足準入標準的產能占比要達到70%以上。由此可見,國內焦化行業將進入一個加速淘汰整合期,焦化市場也將迎來諸多變數。
通過對宏觀經濟背景、行業整體狀況、市場運行軌跡、業內企業現狀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筆者認為,“十三五”焦化行業最大的空降風險或將來源于環境監管,最大的投資項或為環保技改治理,最大的市場價格抑制因素就是去產能的速度與效率,最有效的出路之一是在下游“化”字上做文章。
眾所周知,焦化是典型的高污染高排放行業,與大氣環境質量關聯度極高。從近幾年霧霾高發頻發的一些地區來看,焦化行業在當地工業總量中都有較高的占比,因而其污染特性會吸引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在新《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相繼施行的嚴峻法治背景下,焦化企業面臨的環境監管強度無疑會越來越大,而得到的地方保護和環境縱容則會越來越少,不排除因一次違規排放被群眾舉報,立馬招致限停產的經營風險,甚至發生勒令退出的慘烈后果。
毋庸諱言,目前在一些焦化大省,許多焦化企業不僅存在著嚴重的環保準入問題,諸如未取得環評審批先行建設、未完成環保驗收先投產等;而且投產企業也存在嚴重的環保欠賬,比如環保設施不配套、尾氣排放不達標之類。然而,隨著“十三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限排指標的趨緊趨嚴,業內企業面臨著兩種命運選擇:如欲生存,不管當下的日子有多難,必須要擠出資金搞環保,也許這將是一筆非常大的支出;如果還僥幸于往日的得過且過,那么離關停的日子就很近了。
業內清楚,2015年國內焦化產能已近7億噸,實際產量約4.5億噸,存在著嚴重的供需矛盾。可見,正是供應側出現了結構性問題,致使多年來焦炭及其副產品價格節節走低,行業由盈利漸漸步入虧損之列。比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由2011年的179億元,下降至2015年的虧損近120億元;同期產能利用率也是一路走低,目前被迫維持在七成左右。顯然,供需失衡的后果除了造成國內焦化產品產銷倒掛、企業普遍虧損,還有就是把生產污染留在國內的同時,每年將約900萬噸的焦炭廉價出口到海外市場。需要指出的是,國內焦炭價格能否回歸合理,取決于落后產能的淘汰速度和力度。
當然,焦化行業并非不可救藥,焦化市場并非一直萎靡不振,業內企業也并非毫無希望,如果在加速去產能的同時,行業實施下游開拓戰略,延伸焦炭、焦油和焦爐氣等化工產業鏈,或許就是一劑良藥。要積極利用副產優勢,大力開發包括碳一產品,芳烴、萘、苯等系列產品鏈,實現以副業貼主業,最終形成雙主業的生產經營格局。
標簽:焦化行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