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研究的突破離不開科學儀器的先行。為了讓“養”在高校、科研單位及企業的大型科學儀器,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等相關研發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不斷開拓思路、創新舉措,推動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共用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
一是出臺文件,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起草了《自治區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經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轉發實施。提出用兩年時間,將我區財政資金購置的單臺(套)價值在20萬元以上科學儀器全部納入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開放共享,建立大型科學儀器共享考評機制,設立共享補貼專項,實施共享激勵和封閉處罰機制,進一步解決大型科學儀器分割、封閉和重復購置問題,促進和保證大型科學設備共享利用和社會化服務。
二是設立專項,充分調動儀器擁有方使用方開展開放共享的積極性。自治區科技廳與財政廳籌集資金建立了大型科學儀器共享補貼專項,對科學儀器擁有單位向社會開放共享及各類單位使用科學儀器進行科研檢測活動等實行“雙補”,制定并印發了《寧夏大型科學儀器共享補貼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寧夏大型科學儀器共享補貼實施細則》,當年共補貼大儀共享單位13家,補貼金額150萬元。
三是規范管理,探索建立了大儀共享信息化管理平臺。為實現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的規范化管理,使專項補貼更加透明,共享數據更加直觀。2015年自治區科技廳開發了寧夏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管理信息系統,系統集中了“在線注冊、在線登記、在線評價”等功能,基本實現全區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的線上對接、運行、統計和評價工作。
在政策和專項的推動下,大儀共享單位和儀器數量不斷增加,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逐漸加強。截至2015年底,在大大儀共享管理信息平臺注冊的科學儀器資源單位達到66家,入網科學儀器達到1058臺(套),科學儀器總值超過4.5億元,入網科學儀器對外共享率達到80%、利用率達到90%、開機率1180小時∕年。
標簽: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