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不如技防,通過互聯網技術,對環境治理設施進行監管,同時把運行數據進行公開,才能保證監測數據不弄虛作假。今年底,環保部將初步建成全國重點污染源監測數據管理與信息公開系統,讓企業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規排污無可遁形。”
自從“互聯網+”的概念提出以后,各行各業都開始融合它,讓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態勢,環境監測領域也不例外。
保護環境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日前與慧云股份簽訂了協議,擬共同設立“格林美智慧環保云產業基金”,基金規模擬不超過10億元。這并不是環保產業第一次擁抱互聯網、大數據,在環境監測方面,“互聯網 ”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人防不如技防,通過互聯網技術,對環境治理設施進行監管,同時把運行數據進行公開,才能保證監測數據不弄虛作假。今年底,環保部將初步建成全國重點污染源監測數據管理與信息公開系統,讓企業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規排污無可遁形。”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據悉,此套公開系統主要包括電腦端和移動端兩個版本,有污染源監測數據采集、污染源監測業務管理、污染源監測數據查詢分析、污染源監測信息公開等功能,正式上線后,將為公眾提供重點污染源企業自行監測詳細信息。
實際上此類系統在國內已有樣本。貴州省政府去年已經率先上線“環保云”,市民可以通過“隨手拍”將環境污染的視頻、圖片、錄音和文字等資料,上傳到“云”端,參與開展環境監督、查詢、辦事、投訴等活動。貴州省環保廳電子政務中心工程師潘禹介紹,“環保云”工程投資480余萬元,在原有建設的“數據環保”基礎上,整合了貴州環境自動監控系統(投資3億元)的相關數據,覆蓋800余套省重點污染源企業自動監控設備。
據了解,我國早在2007年就已經開始投資建設企業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實時傳輸數據至環保部門,形如監管者的“千里眼”。但是,在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控的過程中,千奇百怪的造假術,一直如魅影般揮之不去。有的廢水排放企業設法將探頭探到的廢水稀釋,或者在排放高濃度大劑量的廢水時,將探頭挪放到另一個位置,打時間差。某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利用COD(化學需氧量)在線監測儀每兩小時采樣一次的時間差,在采樣時段,將較干凈的水打入廢水排放管道。脫硫設施上,有的企業在線監測系統上加裝一個針閥,稀釋樣氣,有的則在儀表線路板上加裝可變電阻,上傳脫硫設施的虛假在線監控信號。
為此,環境保護部發布了《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于1月1日開始實施。根據《辦法》,環保部將設立黑名單,對于出現偽造篡改的企業,企業和相關負責部門都將被列入不良名單;追責方面,如果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管轄出現嚴重的數據弄虛作假、污染環境的事件,負責人將可能依法遭到免職。寧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氣化主管姚彬認為,《辦法》對環保弄虛作假的行為進行了明確的判定,環保部門執法的時候有據可循,有利于打擊監測數據造假。
正如那位業內人士所說,人防不如技防,在某一個維度內的作假,完全可以使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化技術,交叉印證,讓做假的數據在多維度的視角中無處遁形。
例如,廣東柯內特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污染源在線監管系統,除了能智能監測24小時污水排放,還可以通過大數據模型分析偷排、漏排企業,發現企業有可疑偷排行為及時發出預警。企業的排放量、生產用水量、pH值、治理設施等數據可以實時顯示,每30秒更新一次,還可以查看統計分析數據,系統會通過企業近期的排污行為分析,列舉出可疑偷排企業、現場設備存在故障的企業,向環保部門發送預警,對這些企業進行重點監管。比如某家企業入水量很大,排水口卻很少或者基本沒有排放,很有可能是偷排了。更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為了讓環境監測系統更加智能化,新系統除了“眼睛”之外,還裝上了“大腦”。
而來自石油化工企業的一些高管也認為,現在互聯網技術發達,把企業的環境監測數據公開,并設置直接舉報功能,才能保證環境治理設施的運行,也有利于企業的公平競爭。
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劉新宇博士介紹,在美國紐約市,環境監測信息公開細致到社區層面,某些監測項目甚至可查閱原始監測數據。環境監測信息更為全面地向公眾公開,一方面更好地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另一方面讓更多研究者可以利用這些環境監測信息展開科學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為相關部門完善環境管理提供支持。
總結: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必將使各行各業形成一張大網絡,從而共同發展,而今環境監測領域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一路高歌猛進,處在敏感地帶的化工企業可著實要做好迎接準備,不然只能抽身而退。
標簽:“互聯網+” 環境監測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