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報公布和預告進入密集期。截至1月27日,滬深兩市已有1597家上市公司發布2015年業績預告,其中業績預增900家,預減505家。從化工板塊業績披露的情況看,行業分化較為嚴重,預增和預減的企業都比較突出,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行業目前的真實面貌。
截至目前,業績預增的化工企業77家,占預增總數8.5%。近兩年原油價格暴跌,化工產品價格普跌,化工企業營收增速放緩;同期營業成本下跌更多,導致行業毛利率上升,盈利出現改善。在統計的24個細分子行業中,預增行業集中在電子化學品、化工中間體、復合肥和粘膠等子行業。
受益于電子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和原料組件進口替代的需要,電子化學品相關上市企業業績普遍飄紅,特別是鋰資源上市公司天齊鋰業、西藏礦業、贛鋒鋰業和億緯鋰能業績全線躥升。醫藥、農藥行業將一些中間體轉交化工企業生產,定制型生產企業沒有銷售之憂,穩定盈利有保障。粘膠短纖行業受益于環保高壓態勢,一批中小企業減產或退出市場,行業出現景氣度上揚,業內骨干企業毛利率和凈利率改善明顯。復合肥行業受益于開工率提升,毛利率有所改善,實現了收入和利潤增速的雙提升。
業績預減的企業集中在機械設備、化工、醫藥生物三個行業。其中,化工企業51家,占預減總數的10%。多數業績預減的公司表示,業績難看的主因是市場需求低迷。記者梳理發現,處在周期性行業的企業,“受災”情況往往更加嚴重。如受原油價格下跌影響,PTA、PET、滌綸等行業失去成本支撐,價格下滑導致滌綸行業毛利率下降。曾經風光一時的草甘膦行業虧損繼續擴大,國內農藥行業領軍企業新安股份2015年業績也預告首虧。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認為,當前行業經濟運行仍不很穩定,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矛盾和問題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產能過剩,二是成本高位運行,三是稅負加重,四是投資疲軟。數據顯示,氯堿、化肥、輪胎、滌綸、聚氨酯、基礎化學原料制造等行業過剩情況突出,企業盈利難上加難。氮肥、氯堿、草甘膦等出現行業性虧損,相關上市公司成為業績慘淡的重災區。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認為,2015年業績首虧企業集中在周期性行業,作為行業佼佼者的上市公司“扛不住”了,也在情理之中。2016年,提質、降本、增效將成為化工等眾多周期性行業和企業攻堅克難的主題詞。
標簽:電子化學品相關上市企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