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煤化工目前正呈園區化發展的趨勢。所謂煤化工園區化,就是將多個煤化工項目集中在某個區域,統一布局和規劃。一些煤炭富集地區在發展現代煤化工時規定,上馬煤化工項目必須進入園區。筆者就此問題與全程參與我國煤化工項目示范的大唐能源化工公司一位副總工程師進行了探討。
他擔憂,如果煤化工園區規劃不好、布局不當,園區的項目可研與園區接洽欠妥、管理不到位,園區內煤化工項目的不利因素將會形成疊加效應,進而產生嚴重后果。
經梳理發現,有4大問題須引起煤化工園區及煤化工企業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
運輸不能“卡脖子”
煤化工項目的特點之一是用煤量巨大。例如,一個以劣質煤為原料的年產4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項目(以下簡稱“X項目”),年需耗煤2400余萬噸,相當于每小時需耗用一列車煤炭。
一個園區若有5個這樣規模的項目,則意味著需24小時不間斷地每小時運入5列車煤炭。再加上產品、副產品的運出,運量非常可觀。因此,鐵路的布局就異常關鍵。
不僅如此,煤化工項目最終要將煤炭轉化為清潔能源或化工產品,過程中要產生相當數量的廢渣。
仍以X項目為例,年約產生灰、渣及其它固廢等300余萬噸,要將這些廢棄物全部運出,每小時需25輛載重15噸的車輛不間斷運送。再加上空載車輛的返回,在園區行駛的車輛數量將十分驚人。
而單個項目的布局,常常會忽略或弱化對園區布局的符合,因此,難免出現各項目的人流、物流與園區的道路布局及方向不一致的現象,出現車流交叉、人車交叉、行駛不暢,導致兩大隱患。一是影響安全,二是影響運力,嚴重時會成為項目的“卡脖子”問題。如造成項目“吃不飽”、“排不掉”、導致項目難以實現長周期滿負荷運行。但一些園區在規劃時,顯然對運力問題考慮不足。
別讓渣場成負擔
如果說區域內運輸問題通過多修路等硬件建設就可以得到解決,但園區廢渣卻是一個大難題。
仍以X項目為例,每年產生灰渣300余萬噸,若園區有5個規模相當的項目,年產灰渣約1500萬噸。
雖然一些煤化工項目在可行性論證時,都表示會將灰渣用于制磚、制水泥等綜合利用,但實際卻難以做到。
由于一些煤化工園區和煤化工項目多建在偏遠的地方或欠發達地區,要將灰渣用于制磚等并沒有市場,也不一定經濟。于是,填埋就成為唯一的選擇。
筆者此前曾考察過一個煤化工項目,由于灰渣不能按規劃用于循環利用,在產能發揮還不到四分之一的兩年時間內,建設的渣場已基本被灰渣填完,如需繼續生產,還將征地并建設更大、更多的渣場。這對項目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一個煤化工項目尚且如此,煤化工園區內多個煤化工項目需要多大的渣場才能滿足需要,實在難以想象。這一點,現有的煤化工園區幾乎都考慮不夠充分。短期內矛盾或許不突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3到5年以后,這一矛盾會變得十分棘手。
用水真正能“解渴”
煤化工耗水量大,用水成為最大的問題。以X項目為例,年需用水2250萬噸。一個園區若有5個同規模項目,年耗水量將達上億噸。但煤炭富集地多在西部地區,這些地區水資源十分匱乏。一些地方和企業寄希望于通過噴灌、滴灌等轉換水權工程置換給煤化工一些用水指標。
問題是,煤化工用水量使用地下水的可能性不大,必須大量使用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比如西部地區一些項目就把水源盯在黃河上。但煤化工用水不隨季節變化,而黃河水的流量是季節性的,一旦遇到枯水期導致斷流,又如何保障煤化工用水需求?
一些煤化工項目在做可研時,地方政府都許諾了用水指標,也都出具了相關文件。但一些地方為了抓住項目,對水指標存在“一女多嫁”的現象,這些水指標是否做實讓人懷疑。
解決污染求生存
煤化工項目污染問題相對突出,廢水、廢氣、廢渣排放量大,已經引起地方民眾的抵觸和社會各界的質疑。一些區域在僅有一個煤化工項目的情況下,污染問題都成為大難題,而園區化之后,污染排放成倍增加,污染問題會更加突出。尤其是對區域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
比如廢水處理問題,以目前的廢水處理技術,很難實現現代煤化工廢水的零排放,幾乎所有項目都靠“蒸發塘”或“暫存池”存放難以處理的成分復雜的高鹽廢水,使得廢水處理問題成為煤化工最為頭痛的難題之一。有的煤化工項目已經因為廢水問題制約了生產的正常進行。據筆者所知,目前煤化工園區對廢水處理并無根本解決辦法,如果多個項目廢水疊加,處理難度會更大。
廢水如此,廢氣、固廢的污染問題同樣十分嚴重且處理難度很大。尤其是廢氣,各個項目排放疊加的結果,局域性污染會加劇。如果污染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煤化工項目及其周邊環境將很難得到保障。
現代煤化工園區化需要應對的問題還遠不止這些,如安全問題等。煤化工園區在開展規劃和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上述問題,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而不能等問題出來了再想辦法,就一切都晚了。
標簽:煤化工園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