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在2015年收獲了滿滿的政策紅包。智能制造的示范項目已經選定,十三五規劃建議也重點提到智能制造。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已將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納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稱,要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這些可謂是對智能制造奠定了總的基調。那么,去年對智能制造的走向都有哪些影響深遠的宏觀政策呢?
一、2015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互聯網”
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八次提到“互聯網”三個字,包括“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編輯觀察:李克強總理在去年之初就開宗明義,“推動移動互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的表述,與智能制造的發展愿景深度契合。
二、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吹響智能制造號角
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并下發通知,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明確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發展路徑。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近日在京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異曲同工。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認為,工業化和信息化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線,而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工信部解讀: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就要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推動我國制造模式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編輯觀察:“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引發全社會熱議,都說中國制造2025就是中國版的“工業4.0”,其實二者的共同點就是都以智能制造為實現途徑。
三、工信部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示范項目試點
7月,工信部公布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46個示范項目入圍,包括伊利股份申報的乳品生產智能工廠試點示范、天地科技申報的智能煤炭綜采裝備試點示范、康緣藥業申報的中藥生產智能工廠試點示范、賽輪金宇申報的輪胎智能工廠試點示范。
編輯觀察:根據工信部的解讀,該示范直接切入制造活動的關鍵環節,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注重試點示范項目的成長性,通過點上突破,形成有效的經驗與模式,以便今后在制造業各個領域加以推廣與應用。
四、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初稿擬定
7月,《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完成初稿。《規劃》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工信部將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在輪胎、陶瓷等原材料行業,民爆等危險作業行業,鍛造鑄造等金屬工業行業以及國防軍工領域的推廣應用;《規劃》也對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家庭輔助類機器人以更高的性價比解放人類雙手,保守估計市場空間將超千億元。
《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已經完成初稿,正處于修改完善階段,有望在年底前發布。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機器人保有量與市場需求間存在較大缺口,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
編輯觀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我國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有賴于進口,引導機器人產業由大變強或許是助推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起始點。
五、標準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5—2017)發布
10月,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了解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已發布《標準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5—2017)》,將加快制定和實施中國標準“走出去”工作專項規劃。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標準化對“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基礎和支撐作用。該行動計劃特別提到,要聚焦沿線國家共同的重點關切,在電力、鐵路、海洋、航空航天等基礎設施領域,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交通、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
編輯觀察:去年中國高鐵成功實施“走出去”戰略,接連斬獲大單。這種成功有望被復制,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點關切,也是中國實施智能制造的著力點。
六、中共中央發布“十三五規劃建議”智能制造成實施重點
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11月正式向外進行了發布。《建議》中提到,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二○二五》。引導制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
同時,《建議》明確: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
編輯觀察:我們有理由相信,下一個五年智能制造就是中國工業的大風口。
七、18行業基本完成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年度任務
11月,工信部、能源局表示,18行業均完成去年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目標任務。按省份看,安徽省鋼鐵行業、江西省煤炭和稀土行業、山東省煤炭行業未完成2014年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任務,其余地區均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全國共淘汰電力產能486萬千瓦、煤炭2.3億噸、煉鐵2823萬噸、煉鋼3113萬噸、焦炭1853萬噸、鐵合金262萬噸、電石194萬噸、電解鋁51萬噸、銅冶煉76萬噸、鉛冶煉36萬噸、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8773萬噸、平板玻璃3760萬重量箱、造紙547萬噸、制革622萬標張、印染20.9億米、化纖11萬噸、鉛蓄電池(極板及組裝)3020萬千伏安時、稀土11.4萬噸。
編輯觀察:淘汰落后產能與實施智能制造是中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兩大“抓手”,甩掉了沉重的包袱才好大步前行。
八、工信部出臺“互聯網+”三年行動規劃
12月,工信部網站發布關于工業和信息化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該行動計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實施“互聯網+”制造業和“互聯網+”小微企業為重點,以高速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產業為支撐,從技術路線、產業模式、政策保證等全方位細化生態體系建設,致力于打造新形勢下產業競爭新優勢。
編輯觀察:通知中特別提到要將“智能制造培育推廣行動”作為三年規劃中七大行動之一。到2018年,建成一批重點行業智能工廠,培育20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初步實現工業互聯網在重點行業的示范應用。
九、2016年將實施智能制造工程
12月,2016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京開幕。會議提出2016年工業信息領域重點工作任務、主要預期目標、八方面具體工作內容。此外,工信部正在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方案(2016—2020年)。
2016年具體任務提出,瞄準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傳感與控制、智能檢測與裝配、智能物流與倉儲五大關鍵裝備創新應用。繼續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確定60個以上新模式試點示范項目。深化“互聯網+”制造業創新發展,指導編制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路線圖。深入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研制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和路線圖。提升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下一步,工信部要積極向國開行推薦符合條件的智能制造項目,申請專項建設基金。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能制造發展基金,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研究建立產融對接新模式,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創新符合智能制造發展方向以及企業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方式。
編輯觀察:一攬子實施方案的出臺,必將使已經點亮的智能制造工程成為燎原之火。
十、兩部委聯合發布《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12月,為解決標準缺失、滯后以及交叉重復等問題,充分發揮標準在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指導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
“建設指南”明確了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總體要求、建設思路、建設內容和組織實施方式,從生命周期、系統層級、智能功能等3個維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參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框架包括“基礎”、“安全”、“管理”、“檢測評價”、“可靠性”等5類基礎共性標準和“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5類關鍵技術標準以及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標準。
編輯觀察:《建設指南》是指導未來一段時期內智能制造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立項及制修訂工作的依據,同時也是對智能制造標準進行科學管理的基本依據。
標簽:智能制造
相關資訊